望海街道11条水系获评美丽河湖 |
||
|
||
■撰文 贺夏萍 杨昊东 2018年以来,海盐县望海街道共有11条水系成功获评“美丽河湖”,其中,酱园港水系、圆弧桥港—荷花池—东风桥港水系分别获评省级美丽河湖;2022年,望海街道还荣获“水美乡镇”称号……一项项的荣誉背后是该街道持续优化水环境治理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望海街道坚持河道整治、水质治理、环境绿化、民生服务为一体的治水理念,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构建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格局,让水清、岸绿、天蓝的美丽河湖画卷在望海大地上缓缓打开。 问需于民办实事 望海街道高度重视美丽河湖创建工作。2019年,该街道组建由水利部门牵头、其他各部门负责人协同的工作小组。该小组组建以来,积极走村入户开展宣传工作,倡导公众广泛参与,听取并总结群众的切实需求,鼓励引导河流周边居民参与到水环境的治理建设中来。 “我们对小区生活挺满意,但大头浜是大家的一块心病。”2022年初,望海街道电庄社区居民张王萍来到该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情况。 据了解,电庄南苑小区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周边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由于小区建设之初未做好雨污分流,部分周边企业产生的污水也时常混入小区雨水管道,导致附近的大头浜水体变黑,水质变差,周边居民反映强烈。 群众的呼声,就是望海街道工作的方向。在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后,望海街道立即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开展碧水绕村民生实事工程,治理周边的问题水域。据了解,碧水绕村项目总投资约300万元,综合治理河道9条,总长度为5400余米。通过河道清淤、硬化河床、雨污分离等工程对河道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投放藻类、种植水生植物等进行生态修复,再辅以曝气增氧、投放鱼苗等手段完善河道的生态系统,重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现在环境变得更好了。茶余饭后,我就喜欢来这边散步聊天。谁能想到这以前就是一条臭水沟呀。”张王萍满意地表示道。 长效管理更安心 为了切实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望海街道积极落实“河长制”,提高河道巡查和治理督查力度,以水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品质。 近日,一大早,笔者就跟着北荡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同时也是富家浜河道“河长”顾雪刚一起巡河。一路上,顾雪刚走走停停,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不时拿起手机拍摄照片,进行记录。 “作为一名河长,我每周都要去巡查河道,给河道‘找找茬’,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整改问题。”顾雪刚说。 此外,望海街道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河道保洁工作。自2018年以来,该街道委托专业的保洁公司,负责镇域内河道的日常巡查与保洁,并不定期开展检查,保证河湖面貌整洁。 同时,望海街道还积极推进污水零直排工程,有效保证了水体质量。自2019年起,该街道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行动,持续推进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工作,实现全街道雨污管网全覆盖、处理全达标。 “2019年底,我们完成了市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2021年,通过了市级‘污水零直排区’样板镇建设考核。”望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几年,街道花了不少的力气来治理河道湖泊。现在水体干净了,环境提升了,我们更要好好保护起来。”北荡社区的居民朱彩英说。 水能利民更能兴业 沿着圆弧桥港-荷花池-东风桥港水系一路行走,这条蜿蜒的河道长约7.1公里,依次穿过了永福片区、凤凰片区及青莲寺片区,串起了知青纪念馆、稻米文化馆等文化景观,是元味农耕旅游线的重要载体。 殊不知,几年前这片水系的情况还是一片糟,水体浑浊,河道狭窄,两岸环境甚是脏乱差。 自“三改一拆”及“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望海街道聚焦问题河道,通过河道清淤、水系连通、岸坡整治、景观建设、水文化保护和污水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整片水域焕然一新。 尤为一提的是,在水系治理过程中,望海街道充分考虑到历史人文因素,糅合当地特色文化,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景观小品。 在荷花池景区,笔者看到不少游客正在体验捻河泥民俗活动。据了解,望海街道的捻河泥活动已入选县级非遗名录,它不仅是一种河道清淤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积肥措施。 “在美丽河湖创建过程中,我们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了独特的景观元素,实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望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伴随水环境质量的提升,荷花池的整体环境也有了质的飞跃。如今的荷花池景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一到节假日,景区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荷花池景区游客接待总量达到16万人次。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接下来,望海街道将继续夯实水安全保障、加强水环境整治、提升水生态质量、抓好水文化建设,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让水清岸美成为望海的一张靓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