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424002556408L/2023-76340 成文日期: 2023-10-20
文件编号: 组配分类: 其他工作
发布机构: 沈荡镇 有效性:

沈荡镇以“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联合新模式 打通基层治理“双渠道”


  • 发布时间:2023-10-20 10:07
  • 信息来源:沈荡镇
  • 浏览次数:
  • 打印

近年来,海盐县沈荡镇人大探索“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联合工作模式,以两支队伍的紧密联系、联议、联调来推动乡村基层联治,不仅打通了人大履职的“双渠道”,更迈开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步伐。

“我听到许多老人反映,家里有小孩要带,村里再好的养老环境他们都享受不到。”这天,海盐县人大代表叶丽华在走访自己的固定联系对象——沈荡镇五圣村村民代表老郑时,听到了这样的群众诉求。随后,叶丽华立即走访了其他村民代表和村里的老人,收集到了更多同样的呼声。“‘一老一小’一直是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我会积极为民发声。”很快,她向沈荡镇人大提交了《关于在五圣村老年活动中心建一个托儿所的建议》。

2个月后,在镇人大的监督推动下,托幼驿站就建起来了,从此,村里多了一个小孩托管的场所,老人们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享受美好生活。老郑等人特地找到叶丽华表达了感谢,叶丽华却笑着回答道:“多亏了咱们人大代表和你们村民代表建立了固定联系,让我们可以更快更多更全地收集村民需求,我感觉自己跟群众的距离更近了。”

自2022年以来,沈荡镇人大借助村民代表“联系至每人、覆盖至各户、下沉至一线”的优势,在全镇范围内推出“固定联系选民”制度,辖区内的县镇代表通过与对应选区的村民代表建立直接联系,把履职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固定联系制度借助村民代表的力量,进一步畅通代表联系群众的通道,把百姓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收集上来,让人大的监督和百姓的需求实现同频共振。”沈荡镇人大主席王朱明说。

截至目前,88名县镇代表与625名村民代表建立了固定联系,涉及联系选民群众2.5万余名,已开展上门走访、进站座谈等活动163场次。

“我们村这几年实施的道路硬化工程,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但一些预迁户的意见比较大,因为按照村里的政策,硬化不能通到每家每户,他们就感觉不公平。”今年5月,沈荡镇新丰村村民代表俞柏寿来到了新丰村人大代表联络点反映了这一情况。

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新丰村人大代表联络点点长、海盐县人大代表孙国平立即组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村干部召开联席会议,大家纷纷围绕“要不要加大村里道路硬化覆盖面”“道路施工该让谁来监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经过这个“铁三角”议事小组的协商,最终研究出了一份“户户通”工程建设方案,共建设道路5600米,惠及农户730户。递交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迅速启动了有关道路的硬化工程建设。“代表们讨论的方案很具体、很详细,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现在好了,汽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村民群众高兴着说道。

“通过人大代表的议事参与,既能帮助协调各方资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拓宽向部门反映诉求的渠道。”孙国平说。目前,沈荡镇域内12个人大代表联络室(点)已完成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村社干部组成的“铁三角”议事小组全覆盖,同时摸索出了议题收集、“议事日”等一套运转机制,累计召开5场“铁三角”议事会,镇人大梳理出17条关于农业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交办给农业农村办、村建办等政府部门。

“妹子对不住,刚刚是我火气太大了,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大姐,这事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大家说开了就好了,今后还要相互照应。”近日,在沈荡镇白洋村人大代表联络室中,人大代表李佳燕和村民代表何卫军成功调解了一起因杂物堆放引发的矛盾纠纷。从涉事双方矛盾爆发到危机化解,这起事件在两位“代表调解员”的主动参与下,仅用了3个小时便完成了闭环处置,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都是群众选出来的,因此让代表参与到调解工作,有着得天独道的优势。”沈荡镇人大代表、沈荡镇白洋村党总支书记李佳燕这样说道。近年来,沈荡镇人大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群众基础好的优势,依托1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室、点)阵地,组建起由“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代表调解队伍”,通过“人情+法理”有效融合的民间调解,促进更多矛盾纠纷更深入的从源头得到解决。

“人大代表、村民代表以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员的身份共同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共治,既体现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深入性、精准性、主动性,更将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开创新局面。”白洋村村民代表、“何事佬”调解品牌创立人何卫军说道。

截至目前,全镇“代表调解队伍”成员有137人,各类调解活动累计参与代表达96人次,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1起,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信息来源: 沈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