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海盐于城:产业振兴带动共同富裕 文化润心点亮幸福生活


  • 发布时间: 2022- 09- 30 13: 35
  • 信息来源: 嘉兴日报
  • 浏览次数:
  • 打印

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海盐于城,历史悠久、交通便捷、精致秀美,被称为“吴越八城”之一。

近年来,于城镇秉着“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共同富裕,加速打造产业兴旺新引擎,跑出共同富裕加速度,通过抓创新、实举措、强特色、促成效,努力奏响唱好共同富裕幸福赞歌。

如今,漫步在于城镇秀美的庄柴湖畔,远眺前方美丽乡村的景色,傍晚时分,听着农村文化礼堂中传来的“村晚”歌声,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江南古镇画卷正不断焕发着全新活力。

■撰写 谭心仪 陆苳妮 

打造“海盐中部现代产业新城”当好产业发展“领路人”

今年7月,S207秀洲至仙居公路南湖区科技大道至海盐县盐于公路段改建工程开工仪式在于城镇三联村举行,首根桩正式开钻标志着备受海盐人期待的快速路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起于嘉南公路海盐县县界,止于于城大桥北侧桥头,全长约11公里,采用“高架+地面道路”建设形式,双向六车道,项目总投资约31.7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大大缩短海盐与嘉兴的通行时间,由原来海盐至嘉兴的40分钟通行时间缩短到20分钟左右,大幅提高两地的往返速度。

对于快速路主线终点的于城镇来说,这条快速路意义重大。“除了缩短于城居民通行时间、提高企业对外畅通性,这条快速路的建设还能够有效缓解于城镇的交通压力,提升于城镇的通达性和便捷性,以交通网络建设带动于城高质量发展,高效助推打造‘海盐中部现代产业新城’。”于城相关负责人说。

8月29日,3个总投资约3.5亿元的高新技术项目落户于城镇。“我们实地来考察的时候正好注意到嘉兴至海盐快速路的修建,今后,于城的交通非常便利,非常适合电子类产品的生产,所以我们选择落户于城。”有签约项目代表表示。

今年以来,于城镇一手抓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引,一手抓电子电器及电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项目招引,加快“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2个。

新项目接二连三选择落户于城,已落户项目好消息也接二连三。

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名单。海盐共6家企业获评“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位于于城镇的浙江明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作为于城镇龙头企业之一,浙江明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省优秀科技型企业等荣誉。随着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宽,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

“海盐非常支持镇内企业的上市工作,每周于城镇相关部门都会上门开展一系列服务,最近还专门召开全力支持本镇相关企业上市的专项会议,有助于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进程。”浙江明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于城镇全面聚焦转型升级,做好产业发展“领路人”,积极培育骨干企业,深入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全镇规上工业企业从2012年的30家增加到2021年的60家,全镇工业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6.5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65.31亿元,年均增长10.52%,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擦亮“甜蜜鲜香”特色产业“金名片”

金秋时节,走进于城镇八字村的葡萄园,满园的阳光玫瑰果实饱满、果香四溢,令人垂涎。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市葡萄擂台赛上,于城镇八字葡萄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阳光玫瑰捧回了全市金奖。

在8月26日的海盐县葡萄擂台赛颁奖现场,原价198元的两串八字葡萄更是拍出13800元的“天价”。

在于城镇,水果种植一直都是当地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培育,水果产业已成为带领成千上万农民朋友奔向小康生活的“甜蜜产业”,成为助推于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全民共富的强力引擎。

为了让甜蜜产业活起来,于城镇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遵循精品化、标准化、绿色化、特色化的发展路线,推动种植设备智能化、种植技术标准化、种植模式生态化发展,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经营主体。

2009年,嘉兴市第一家家庭农场在于城镇“诞生”,在政策推动下,目前全镇工商注册农场达371家。截至目前,全镇拥有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3家,县级示范6家。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的主体3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家,获得“海盐葡萄”地理标志授权主体4家。

目前,于城镇共种植水果7000余亩,其中葡萄种植最为广泛,总面积达6350亩,阳光玫瑰种植面积3000余亩,全镇葡萄年产值超1亿元。以八字村为例,“八字葡萄”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省优质农产品。2022年,“八字葡萄”产值预计达5000万元。八字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2021年实现人均收入41493元。

这些年,通过水果种植,于城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幸福感也更强。谈起今年的葡萄种植收成,农户严徐良难掩喜悦之情。今年,他一共种植了12亩多的葡萄,以阳光玫瑰和无核四号为主,去年收入近50万元,今年有望再上一层楼。“已经种了十多年了,当时看大家种,我也跟着种,一开始真是一窍不通,后来一直在我们村的葡萄专业合作社里学习技术,种植效益越来越好。”

去年7月,“甜蜜产业·乡村共富”党建联盟在于城成立。在党建联盟的帮助下,于城梳理出36条职责清单,明确各方任务,整合各方力量,推动葡萄、蜜梨等特色水果产业链提升。通过打造12公里长的“党群共富联盟精品线”,推进强村富民,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强村计划,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150万元全覆盖。

远近闻名的“甜蜜产业”是助推当地共同富裕的一大特色产业。不过,自一尾又名红螯螯虾的蓝龙虾“游”到于城,在当地肥沃的稻田里安家落户“跳”动后,于城农户又多了一项助推共富的特色产业。

今年初以来,在于城甜蜜共富路上,一个以“八字葡萄—江渭蓝龙虾”为特色的党建引领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带项目,串起了于城乡亲快步奔向共富的“幸福链”。

“我们今年打造的‘八字葡萄—江渭蓝龙虾党建引领共同富裕产业示范带’预计全年将实现农业产值超亿元。”于城镇负责人说,得益于去年引进的“蓝龙虾全产业链综合示范项目”,今年首批投入的500亩蓝龙虾产业示范基地将在10月份左右迎来丰收,届时预计亩均收入达1万元。

2021年,由浙江福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集科研、保种育苗、外塘养殖、大宗水产品供应链集散中心、水产品深加工和农旅体验于一体的“蓝龙虾全产业链综合示范项目”成功落户海盐于城,以“稻虾共养”方式,保留农村的原始风貌,生产更加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共富模式,增加农户收入来源。从原来单一的稻田收益,走上了“一亩田百斤虾千斤稻万元钱”的创收致富路。

“我的这个农场的稻田共有500亩,首先开辟了其中的90亩稻虾共生,单纯种水稻,每亩稻田的最高净收益不过1200元左右,如遇恶劣天气,收益更差,听说稻田里养蓝龙虾,一亩地能投放虾苗约2400尾,养两季,到出塘时大约能收获150~180斤/亩的成虾,除了蓝龙虾收成,还有水稻收成,预计亩均产值可达1万元,对我来说确实很动心!于城镇新农人90后农场主魏晓强激动地说道。

绘就文化赋能精神共富新图景

“我建议于城镇再丰富一下文化礼堂活动形式,比如放映电影、文艺表演、开展讲座等,解决老百姓不愿来待不住的问题,另外利用非遗技艺开发乡村文创产品,既传承本土文化,又可产生经济效益。”……9月22日,“嘉里共富 禾你来议”民生议事堂专题协商活动在于城镇江渭村举行。活动围绕“产业兴农 文化赋能 着力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这一议题,通过村社区群众代表参与、政协委员助力、政府部门履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为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出谋划策。

产业兴农为群众带来物质富裕,文化赋能则是助力精神共富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于城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围绕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主题,推进全镇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位于镇中心区块的于城文化站总面积3098平方米,属省特级文化站,涵盖150平米的大排练厅、器械完善的智能运动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书画室、器乐排练室、多媒体培训室、春泥计划活动室等。依托文化阵地,全年开展60余场文化活动,全方位提升基层综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切实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于城镇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为抓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补短板、增后劲的新突破。全镇8个行政村、1个社区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有省级文化示范村1个,五星级文化礼堂1家,四星级文化礼堂2家,三星级文化礼堂3家。

在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的基础上,于城镇以百姓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文化礼堂为支点,探索文化阵地向基层延伸。围绕农村老人多的特点,在各自然村或集聚区域,建设文化礼堂延伸点,如何家村幸福公社、江渭村王家大院、庄家村幸福庄园等。

同时,创新打造“文化中心户联户机制”,依托“六点半茶铺”、“幸福公社”、文化中心户等载体,每月定期开展“文化中心户活动日”、“联户民意交办会”,倾听民声、传达民意。对于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收集、反映、交办”的闭环机制,全力做好党的政策宣传者、社会和谐促进者。

“老何,这里的书籍我们都看完了,可以让小徐拿一批新的来换了。”构塍村村民刘大伯面露微笑,对文化中心户何留法催促道。一个文化中心户就是一座农民知识库,在何留法家,村民们不但可以阅读各类书籍、学习各种知识,还可以开展文娱活动、进行体育锻炼。

2021年,于城镇按照“就近就亲就便”的原则,在全县率先试行“文化中心户联户机制”,即建立1名村干部带25户文化中心户,25户文化中心户带3~12户群众的“1+25+N”运作模式,形成“村(社区)—网格—文化中心户—群众”的联系网络。全镇目前9个村社共有文化中心户676户,联户网格269个,实现文化中心户联系农户全覆盖。

通过中心户联户机制,了解掌握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准提供志愿服务项目。目前全镇共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20支,常态化开展的精神文化类志愿服务项目12个,通过扶贫帮困、心理疏导、文明风尚等活动,服务有需要的群众。针对全镇60多位独居老人,于城镇推行“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形式,招募有表演特长的文化中心户家庭,将演出送到独居老人家中,为他们送去“暖心的文化服务”、“真心的陪伴服务”和“贴心的生活服务”。

下一步,于城镇将继续做精做优“文化+”项目,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创新文化品牌,强化文化机制,全力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入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让“文化惠民”走进千家万户,不断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奋进的步伐从未停歇。接下来,于城将以项目攻坚年、改革创新年、作风建设年“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招大引强、产业转型、创新赋能、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党建统领“七大提升行动”,开展“稳企业、促发展、保平安、惠民生”十大百日攻坚行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信息来源: 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