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镇:“企农融合+市场化运营” 助力共同富裕


  • 发布时间: 2022- 09- 28 14: 29
  •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
  • 浏览次数:
  • 打印

■撰文 安玉

近年来,海盐县沈荡镇立足全镇发展实际,紧紧围绕“低效益农业主体、低收入行政村、低水平农户”,通过“企农融合+市场化运营”,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内生动力,逐渐摸索出了低效益农业主体市场化“造血”共富渠道,找到了低收入行政村参与镇级公共事务“造血”共富路径,形成了低水平农户多维融合“造血”共富模式,助力实现农业产业提质、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和农民增收。

低效益农业主体提质 一个都不缺

在沈荡镇有这样一家企业,它由一棵青菜芯起家,发展成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龙头企业,它就是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2021年,万好食品引进了全市首台鲜食大豆收获机,并建立250亩示范基地,用于鲜食大豆机械化采摘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从大豆品种选择到栽培技术更新,再到病虫防治全程农机农艺结合。该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机械化采摘的推广应用,亩均综合效益增加了800元。

在沈荡有这样一家老厂,一百多年的岁月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有原真的老味道和浓厚的乡愁记忆,这就是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提起这个百年品牌,一定要提到两个字——“坚守”,百年来它坚持古法酿造,坚守传统技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品牌意识的增强,沈荡酿造人紧跟时代的脚步,积极创新文创产品,给品牌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年来,我们结合各种节日和一些定制产品,估计打造了几十款文创产品,就如中秋节期间我们推出的文创产品销量还是很好的,大概有5000多份。”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阮文婷说。

此外,沈荡镇还全方位、多角度积极助力该镇的低效益农业主体转型升级。为了提升种养效益,将传统“水稻+小麦”种植转变为“水稻+小龙虾”轮作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亩产增值增收。同时注重技术改造,鼓励农业企业加强生产设备改造提升,提高经济效益,并转变营销模式,引导实体经济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出文创产品,开拓线上市场。

低收入行政村改善 一个都不落

农村集体经济如同杠杆,它的发展壮大,既能盘活各类资源,也能激发农村自我发展的潜力,更能撬动共同富裕的支点。

2021年沈荡镇白洋村的集体经济收入20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余元。“除了村里的耕地补贴,目前家宴中心楼下已经出租了8个店面,我们的老办公楼也会出租,还参加了几个县里的抱团项目,这些都是增加集体收入的措施。村集体收入增加,村里才更有资金去改善环境、改造农业基础设施,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沈荡镇白洋村党总支书记李佳燕说。

近年来,沈荡镇找准发展定位,多维度引导低收入行政村拓宽增收路径。鼓励各村积极参加县镇两级抱团项目。2017年以来,11个行政村先后参加4个县级抱团项目,累计投资共计9600万元,每年分红493万元。同时沈荡鼓励成立股份合作公司。根据各村经济收入现状,确定股份,创新成立村级抱团股份合作公司。通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全镇11个行政村与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打造高标准农事服务中心示范平台,为农户提供全程一条龙优质服务。

低水平农户增收 一个都不能少

2018年8月,海盐县首个慈善精准帮扶基地——沈荡镇万好慈善精准帮扶基地成立。该基地通过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定制“农业订单+基地岗位+公益岗位”,构建起以沈荡镇慈善分会“基地+项目+农户”为帮扶模式,以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销售”为产业构架的创新精准帮扶新模式。

沈荡镇白洋村村民李军,是沈荡镇万好慈善精准帮扶基地的首批帮扶对象之一。2018年开始,李军一家便走上了蔬菜种植脱贫之路,转眼几年时间过去,李军一家的年收入比最初增加了两万元,土地承包面积也翻了一倍。对于未来,李军满怀憧憬:“农产品有保护价,我们农户就有了定心丸,同时在基地的帮助下,也积累了不少种植经验,未来我想要从一般的蔬菜种植户转变成为家庭农场主。”

近年来,沈荡镇坚持不懈,积极帮扶低水平农户增收。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与全镇低收入农户签订免费技术指导服务协议,通过农业技术田间指导、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指导等,实现平均每亩增效0.4万元;以订单农业为载体,让帮扶农户实现生产零成本,确定最低保护价,免费购买农业保险等措施,让农户大胆种植。同时,该镇联合企业为农民就业提供定向工作岗位。海盐万达汽配有限公司、浙江三维大通精锻股份有限公司等为全镇低收入群体提供定向岗位65个。万好慈善帮扶基地每年向低收入农户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带动430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信息来源: 海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