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镇六里村:承千年文脉 奔共富新景 |
||
|
||
■撰文 翁人羽 王佳欣 在海盐县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南端,有一个“网红村”——六里村。村庄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古村建筑。宋元时期,这里曾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澉浦港的内河转运码头。近年来,该村以艺术名家为抓手,整理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积极打造文化艺术村落样本,让文艺融入火热生活,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最亮底色。 近日,六里村入选2022年“艺术乡建”浙江省首批示范村,如今这里不仅成为美丽乡村,更是浪漫田园和文艺村落融合发展的先行代表。 引进文化名家,引领文艺风尚 走进六里村朱家门46号,院中满是盛开的各色鲜花,站在院中望得见夕阳中的远山,闻得到邻里间的炊烟。这里是“海盐诗群”代表人物之一白地(马连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2020年2月,“白地三影”工作室入驻于此,现已累计举办20余场培训分享活动,并陆续开发了“行走海盐·木香”系列文创产品。 朱家门78号江湖居是独立学者金纲的住所。他在此潜心写作,完成了《大宋帝国三百年》前七册,现已着手著述南宋历史。金纲说:“这里是南宋的发祥地之一,这个地方有唐风宋韵,我喜欢这里。” 近年来,澉浦镇以朱家门历史村落为文化地标,穿针引线陆续吸引金纲、白地、冯鸣等十多位文化名人入驻朱家门,为古村落营造了“名人隐居、文化休闲、乡村和谐”的浓厚氛围。文艺名家的入驻,不仅激活了六里村深厚的历史资源,更推动了全县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2021年,海盐县开展“永不消失的村落”——乡村记忆创作活动,20多位本土画家走进朱家门文化艺术村落,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进行采风创作。画家们在此体验乡村风貌,倾听乡村故事,以作品赞美新时代,弘扬正能量。海盐县作协还深挖朱家门历史文化底蕴,编写了《走进朱家门》一书。 助建乡村文艺队伍,塑造乡风新气象 近日,六里村文化礼堂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现场传来群众阵阵掌声。“以前大家吃完晚饭就打牌、看电视,很单调。现在家门口能看演出,生活越来越丰富咯!”观看演出的村民翁大爷感慨道。 近年来,六里村村民的口袋逐渐鼓了起来,也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为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该村先后组建了少儿舞蹈队、旗袍队、文学队、戏曲之家民乐表演队、太极队、小品队等10余支文体团队。每年举办“我们的村晚”文艺演出,村民们自导自演,老人、孩子纷纷登上村文化礼堂舞台,展现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 “我们以办文化、送文化、种文化为目的,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打造一批素质较高的农村文艺演出队伍,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生动。”六里村党支部书记干周平表示。如今,各类文艺活动成了村民生活休闲的重头戏,乡风文明为之一新。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协会动力 如何让艺术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发芽扎根?这是艺术乡建的首要命题,把人留住,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为充分调动各协会参与“艺术乡建”的积极性,2021年,海盐县文联出台了考核办法,将各协会参与“艺术乡建”的工作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入驻“艺术乡建”示范村的协会给予一定的补助与奖励。 此外,海盐县积极引导县作协、美协、书协的多名文艺骨干入驻朱家门,成立文化名家工作室(画院),让古老的村落充满艺术文化气息。 目前,六里村文化艺术村落与南北湖景区的周瑞文浙江当代油画院南北湖基地、海盐县文联南北湖艺术创作基地、澉湖琴洲、黄源藏书楼、陈从周纪念馆、金九避难处、余华书院(筹)、嘉兴文学院南北湖分院(筹)等人文景点和场所遥相呼应,让“艺术乡建”在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成为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