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424002556395Y/2022-70556 成文日期: 2022-06-20
文件编号: 武街函〔2022〕12号 组配分类: 建议提案
发布机构: 武原街道 有效性:

海盐县人民政府武原街道办事处关于县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7号提案的答复函


  • 发布时间:2022-06-29 09:16
  • 信息来源:武原街道
  • 浏览次数:
  • 打印

张妩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提升我县城市能级品质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正如您在提案中所讲,目前我县的城市功能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板,主要在城市规划、配套、交通、特色、管理等方面有欠缺。对此,我们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实施,拟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城市功能的提升。

一、加强规划引领,提升风貌特色

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突出高起点规划要求,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重大规划设计,发挥规划设计的龙头作用,通过建立“规划-设计-管控”体系,将高品质的规划设计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

1.精心谋划,描绘美好蓝图。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总纲,同步深化各类法定规划的传导与修编。贯彻落实《海盐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使之成为明确发展方向,统筹空间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行动纲领。按照“千年古县、江南水乡、滨海新城”的城市定位,强化城市空间的规划和管控,延续城市文脉的传承,打造“杭州湾面海第一城”,构建“三廊四楔、五彩盐湾”的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参与度,让“杭州湾面海第一城”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规划愿景。

2.精准定位,彰显地方特色。以总体城市设计为指引,落实重要区块、重要节点、重要道路的风貌管控,推进千年古城复兴、高铁新城、城西(天仙湖)区域、酱园港“一江两岸”等详细城市设计编制,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控制引领作用。重点加强古城区域品质提升,着力展现传统特色风貌的“千年古县”;精心雕琢滨水沿线景观环境,着力彰显水乡独特魅力的“江南水乡”;大力推进新城区域品质开发,着力打造现代活力时尚的“滨海新城”。

3.精细管理,保障项目实施。加强项目实施保障,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作用,探索健全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创新规划管控手段,建设规划信息平台,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确保项目精准落地;强化设计管控和项目审批的统一,贯彻“最多跑一次”要求,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强化规划和项目实施的监督,实施项目体检和规划评估制度。

二、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城市能级规模

加快重大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重大枢纽和标志性项目建设,进一步集聚高质量发展要素,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能级,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1.加快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推进沪平盐城际、沪嘉甬铁路建设,优化选线及站点建设,着力实现与“沪、杭、苏、甬”同城“半小时”交通圈。推进迎宾大道、“两高”联络线开工建设,完成盐于公路改建工程(一期) 、G525百尺路口和海兴路口立交改造,改造提升出城主要道路建设,基本建成轨道交通线型框架。适时推进外海旅游码头建设,塑造城市门户新形象。

2.加快重大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谋划快速公路网,强化海盐城区及城区与周边县市互联互通,打造中心城区的“城市名片”,增强海盐中心城区品质,构建以“三环六射”为框架快速路网体系。“三环”即县域城区环线内环、中环、外环,规划不低于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标准。内环构建局部立体交通快速通道,规划于“十四五”实施;中环构建全立体交通快速通道,接G92杭州湾环线高速,外连上海、杭州,规划于近中期实施;外环构建快速通道,规划于中远期实施;城市道路配合同步完成。

3.加快城市重要标志性项目建设。增加国际交流的场所、场馆建设,打造一条有活力的滨海岸线,加快滨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水利风景区等项目的建设。构建城市标志体系,开展已有绮园文化中心、靖海门、潮音阁、海盐电视塔和天宁寺宗教文化中心等标志建筑提升工程。提升城市亮化景观节点数量和水平,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夜景照明系统。

4.加快城市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安全标准,重建盐平闸、武通南闸,新建团结港闸站、盐北河闸站;推进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后续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圩区建设,完善城西小包围强制排水系统,加强古荡河流域水系整治。开展城市低洼地区排摸整治提升工作,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城市消防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望海街道消防站,滨海新城消防站建设。开展一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井盖智能化改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文化传承,提升城市品质

通过以文融城,以水兴城,种植“海盐文化”,营造城市特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江南滨海特色,打造城市特色发展品牌。

1.海城共融,重塑亲海格局。结合滨海已有海塘文化公园、观海园、一线海塘、围垦区项目建设等已有资源进行优化及亮化提升,形成运动健康休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滨海空间,打造海湾城市门户。修复地方塘,展现古海塘文化;新建观景栈道、白塔山灯塔,提升亲海氛围。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直升机停机坪,推进东段围涂标准海塘一期绿化工程、山水二线海塘景观提升工程,打响五千年吴越文化“海上长城”的旅游品牌;打造盐嘉塘(南排河)通海廊道、酱园港海河联运廊道及盐平塘历史航运廊道两侧绿廊,凸显海运文化。

2.水脉营城,彰显水乡城韵。通过河湖开挖与联通,打通城区与滨海新区水系,保证水面率,凸显水网生态本底,延续传统生态格局。通过环城河、盐嘉塘、团结港、古荡河、南排河等沿河绿道建设,增设水埠头、码头等设施,打造公共连续的滨水开放空间,营造居民临水亲水的场所;加强设计引导,强化对桥梁周边节点美化亮化,打造“一桥一景”“千桥千面”,塑造水网相通、河桥相映、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水乡格局。

3.古今交辉、挖掘江南文韵。以凸显海盐历史文化底蕴为核心,营造城市文化艺术氛围,全力推进千年古城文化复兴。一是推进海盐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海塘文化、核电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全方位、多形式、成体系融入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精神。二是推进海盐文化(名人)品牌的塑造,实施海盐文化品牌推广计划,加强产业培育,打造文旅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形成在长三角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基地。三是推进海盐文化空间的建设,对海滨路、文昌路沿线,护城河周边进行系统化开发利用,打造城市人文核心。至2023年,启动非遗馆建设,完成鱼鳞海塘申遗申报、古城历史文化长廊的框架打造。

四、加强民生福祉,提升宜居环境

通过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生活和生产环境,实现生态空间水清湖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1.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营造出水绿织城、蓝绿合璧的江南水韵城市。一是着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让水活起来,加强城市截污清淤,修复河道水体,落实高质量雨污分流全覆盖,做到“晴天不排水,雨天不排污”,至2023年,基本完成扩大杭嘉湖南排南台头排涝后续工程,全面完成护城河(市河)等城市水系活水工程。二是提升绿化景观水平,高质量建设公园绿地,充分利用零星地块建设口袋公园、花境节点,高标准推进绿道网建设及改造,至2023年,城市绿道总里程达到100公里;完成天仙湖公园、酱园港“一江两岸”生态景观工程。三是加强污染源管控,严格实施建设工地扬尘管控“七个100%”,深化餐饮油烟整治,净化空气质量,启动核能集中供暖改造项目,推进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

2.优化城市生活环境。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实现老旧片区拆旧、解危、亮色、添彩等综合改造提升。至2023年,完成3000户城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1000户农房征迁,50家企业收储;推进老旧小区系统化、片区化、个性化改造提升,实现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全部完成改造,城乡危房“动态清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高标准建设升级版美丽乡村。全力推进六大民生服务中心建设,2021年启动杨家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智慧指挥中心、全民体育健身中心建设,至2023年完成文化艺术中心、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人民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推进教、卫、社区建设,至2023年,完成实验中学海兴校区、万禄幼儿园富民路园区等6所学校建设,完成老年大学迁建,引进一个教育国际化合作项目;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投运,深化县级医院与浙大二院、省立同德医院等合作;完成社区配套提档升级,推进京浦北、城北路、城南3个邻里中心;谋划未来社区,逐步推进南门未来社区建设。加快停车配套建设,强化地下空间利用,结合地下空间建设配建停车场,每年新增、修复公共停车位不少于500个。

3.提升城市生产环境。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做大服务业。以产城融合为引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性升级。至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3%以上。推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做优服务业。以文旅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量质并举提振传统商贸服务业,发展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型商业业态。至2023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不少于2个,新增商贸流通限上企业40家,力争新增星级酒店3家。加快特色服务业培育,做精服务业。做大做强核电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核电关联产业服务集聚区提档升级;充分利用海港、陆港物流枢纽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到2023年,新增核电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0家,县城及周边新增规上物流企业6家以上。

五、加强管理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围绕建设数字浙江目标,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城市大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共同作用,强化城市规范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

1.实施规范化管理。强化城市管理系统化指挥理念,综合协调、统筹兼顾、规范管理,有效整合规划、建设、综合执法、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和街道、社区的力量,统一协调,统筹指挥。完善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办法,对网格内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城市秩序、建设工地等进行常态化巡查、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联巡联防联治”的街面巡查队伍,实施常态化、网格化、规范化的街面巡查管理,推进管理中心下移。

2.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定城市管理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目标定量、责任明细、标准清晰、措施具体,对参与城市管理的职能部门和市场主体实施精准监管。要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的管理目标,建立城市管理标准评价体系和监督评价考核工作体系。

3.实施智慧化管理。推进城市智慧化管理,提升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建设智慧管理体系。依托城市大数据中心和综合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十大智慧应用,实现城市治理、基础设施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管理、运行、服务、处理和辅助决策。到2022年底,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基本建成;到2023年底,完善管线综合管理GIS系统,实现供水、污水、雨水、燃气管网GIS系统管理全覆盖;全面建成城市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完成城市智慧交通信号灯杆的改造,“城市雪亮”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停车管理系统构建,打造“停车一件事”系统。

感谢您对我县武原街道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如有新的意见和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海盐县人民政府武原街道办事处

2022年6月20日

( 联系人:冯跃华,联系电话:86022873)


信息来源: 武原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