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 发布时间: 2022-01-07 16: 03
  • 信息来源: 县应急管理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前  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嘉兴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和《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海盐县应急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海盐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作为我县“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海盐县“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的样板区,精彩呈现杭州湾北岸璀璨明珠上的第一抹亮色”的关键时期。聚焦新时代应急管理,打造应急事业新格局;聚焦一体化应急管理,构建应急管理新机制;聚焦常态化应急管理,建设风险防控新屏障;聚焦数字化赋能引领,提升应急管理新层次;聚焦创新型应急救援,完善应急救援新体系;聚焦践行可持续发展,建立应急物资新保障;聚焦优质社会化服务,健全应急服务新体制;聚焦提升文化软实力,构筑应急管理新文化。为海盐县“建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长三角创新活力之城、杭州湾滨海魅力之城、新时代富裕智慧之城,实现“十大梦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作保障。

 应急管理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应急管理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扬优势补短板,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勇于开拓创新,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为“三优海盐”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争做全市安全生产的“标杆标尖”。“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了预防和应急准备机制、监测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和救援机制、恢复和重建机制,明确了各大机制的工作重点和部门责任,初步形成了以风险评估调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灾害事故防治体系。

1.全面落实机构改革,积极构建新的应急管理体系

“十三五”期间,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整合了9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划转了3个议事协调机构,成立了海盐县应急管理局,完成了从安全生产到应急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的转变,各项工作实现平稳过渡和有效衔接。积极构建“大应急、大安全、大减灾”体系,理顺部门职责、清晰“防与救”“统与分”工作边界、基本解决条块分割问题。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防汛防台等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组织架构、工作职能和运行机制。机构改革初见成效,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各方协调机制逐步建立。

2.努力实现预期目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末反映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情况的“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等相对指标数值均低于规划控制指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连续五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表1  “十三五”规划(期末)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分类

序号

指标

2020年规划值

2020年实际值

备注

安全生产综合指标

1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与2015年相比下降36%,控制在0.063以内

实际值0.0147,下降76.7%

完成

2

各类事故起数

与2015年相比下降15%

统计口径原因,数据不全

--

3

各类事故死亡人数

与2015年相比下降15%

实际下降78.9%

完成

4

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与“十二五”期间总数相比下降11%

统计口径原因,数据不全

--

安全生产行业指标

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与2015年相比下降15%

实际下降47%

完成

6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与2015年相比下降25%,控制在1.65以内

统计口径原因,数据不全

--

7

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

控制在0.33以内

0

完成

8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

控制在0.50以内

0

完成

以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持续强化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重大安全风险隐患等到有效管控治理。构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开展安全生产“双随机、一公开”和跨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3.强化统筹协调沟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扎实有力

一是抓好防汛防台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组织责任、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安全避险、应急救援、宣传培训、运行保障”七大体系建设,指导镇(街道)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工作,强化防汛防台抗旱责任制,及时更新村级防汛防台形势图,全面充实防汛防台抗旱物资。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强化科学决策、分析研判和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项防御强降雨和台风应对措施,先后成功防御并处置了2018年“云雀”台风、2019年“利奇马”超强台风和2020年长梅汛、“黑格比”台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防汛防台工作总目标。二是落实森林防灭火工作。调整森防指机构及成员单位,修订完善县森防应急预案,签订森防工作责任状;整编重组森防队伍2支103人,完成购置一批森防物资装备;完成清明节前森防检查、清明森防宣传工作,建立重要时段上下联动机制,尤其在清明、五一期间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确保火情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组织秦山、澉浦、核电3支森防队伍开展森林防灭火技能培训,组织参加全市森林防灭火技能竞赛和全县森防应急演练。三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2020年全面完成81家避灾规范化场所建设和验收,成为嘉兴市最早实现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全覆盖的县(市、区),完成63个避灾场所可视化接入省级平台,实现对场所运行和避险人员转移安置情况的实时记录查看;成功举办避灾场所规范化和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管理培训班,指导培育海盐县长水救援队(筹)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完成拨付17万元补助县蓝天救援队队伍建设,成功申报嘉兴市级社会救援队伍。

4.有效整合应急资源,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

组织编制并发布《海盐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海盐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海盐县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海盐县核应急预案》,完成编制《海盐县重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海盐县道路化学事故检测和现场救援预案》,召开专题会议对各有关部门专项预案修编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定期组织开展县级应急演练,指导部门、重点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县级演练5次,指导部门企业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08次,全面检验政府和企业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各专业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注重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培育引导,目前全县共有3支社会救援队伍。“十三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体、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积极主动按照省应急管理厅、嘉兴市应急管理局要求做好航空应急救援常态化备勤工作,为全省建立综合性高水平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提供基层保障。

5.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应急管理共治水平不断增强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深入基层、企业开展点对点的指导服务。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完成省行政事项管理系统、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等各类行政权力系统的梳理、更新和维护,实现项目审批涉及应急管理环节“零超期”。二是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县应急指挥中心,落实资金建成以大屏指挥、视频会商、可视化移动单兵等主要功能的数字化防灾系统,布设电信、移动、VPN3专线等多套互为备份的通信网络,实现全天候应急指挥决策和五级远程会商。整合汇聚8个专业应用平台资源,对水位、雨量、易涝路段、海洋渔船定位、“两客一危”车辆等关键节点重要对象做到实时查询、共享利用。三是强化安全生产领域严管。制定安全生产领域非事故类执法工作年度任务清单,修订完善《海盐县安全生产领域十条严管措施》,在全市率先出台《海盐县应急救治10条措施》、《海盐县道路运输领域安全生产严管十条措施》、《海盐县危险化学品企业防火防爆防中毒防泄漏管理十条严管措施》,及时开展动火、高处作业等危险作业精准执法百日专项行动。四是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出台《全县企业万名员工安全大培训暨高危行业等安全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安全培训“理论+模拟仿真实操”智慧考核系统建设,成功培育1家培训考核机构,实现理论和实操考试人脸识别、自动叫号候考、自动出题、自动评分等全智能信息化管理。组织开展“3•19”森林消防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系列活动等,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安全应急素养。

(二)“十四五”面临的问题和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非常关键的五年,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果,更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两个一百年交汇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进入深度调整关键期和适应外部变化调适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1.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全县道路交通、建设施工、消防、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各类安全事故总量仍然较大,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风险凸显,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压力不断加大。

2.履行应急管理新职能尚待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构组建运行以来,从上下联通看,机构体系尚没有实现完全贯通;从左右协调看,应急管理涉及的部分职责职能尚未完全划分明确,交叉重叠不同程度存在,对各有关部门共同履行“防”的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救”的责任如何履行,缺少协同有效的体系支撑和运行规范。镇(街道)层面应急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办公室,存在基层队伍专业素质不够等问题,基层基础仍较为薄弱。

3.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仍突出。一些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制不落实,规章制度形同虚设,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不彻底,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低,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普遍较低等问题,都是造成事故多发频发的重要原因。部分企业安全责任、安全管理落实到车间班组出现“断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屡见不鲜,一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已成为当前突出的事故隐患。

4.应急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全县基层应急保障力量薄弱与工作任务繁重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层应急队伍不稳定,镇(街道)应急队伍维持难,基层事业编制的应急人员执法权限缺失,各级应急机构装备以及人员业务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应急工作的需要。应急技术支撑力量薄弱,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救援装备不足。

5.社会公众对大安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我县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公众对自身生命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对大安全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不断增加,对政府部门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落后的保障能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应急管理部门面临着管理创新、机制优化、科技投入、装备提升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6.新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工作需要探索新方法、破解新难题。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人口的增加、地方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使我县的应急管理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状况。需要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应急管理手段和方法。

同时,应急管理工作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换档期使全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平稳,有利于缓解安全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的矛盾;从经济转型升级层面来看,“以规模集成优势充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打造高品质海盐板块”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建设,淘汰落后作业场所、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进一步压缩、规范高危行业发展,强化源头治理,推动安全源头治本;从发展动力层面来看,“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海盐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关键所在”,建设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大力推进引智引才,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创新,工艺技术更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记“三个示范”重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安全发展理念。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和现代科技支撑,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程度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建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长三角创新活力之城、杭州湾滨海魅力之城、新时代富裕智慧之城,实现“十大梦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打下坚实基础,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

(二)规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到2025年,应急管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基本形成与“建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长三角创新活力之城、杭州湾滨海魅力之城、新时代富裕智慧之城,实现“十大梦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要求相适应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初步实现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健全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夯实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的防治基础,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和应急保障能力,力争防汛防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和群死群伤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不断下降。

2.分类目标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领域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5目标

指标属性

责任部门

1

防范防治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十四五”期间事故起数平均数与“十三五”期间事故起数平均数下降35%

约束性

县应急管理局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四五”期间事故死亡人数平均数与“十三五”期间事故死亡人数平均数下降35%

约束性

3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控制在0.009以内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以2020年为基数下降25%

约束性

5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以2020年为基数下降25%

约束性

县公安局

6

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

0

约束性

县农业农村局

7

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

<0.208(为五年指标)

约束性

县消防救援大队

8

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

控制在0.2以内

约束性

县市场监管局

9

应急救援

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

0.5‰

预期性

县消防救援大队

10

社会救援力量红十字救护员取证率

95%

预期性

县红十字会

11

减灾救灾

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及可视化率

90%

预期性

县应急管理局

12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GDP比例

<0.8%

预期性

13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0.9

预期性

3.2035年远景目标

高水平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完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科学精准,应急救援快速高效。全面建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大幅提升社会公众安全素养。深入推进数字应急建设,全面建成广泛互联、全面感知、深度融合、智能应用、安全可靠的智慧应急数字化平台,实现“风险防控精准化、安全服务便捷化、应急指挥全景化、领导决策智能化”目标, 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做贡献。

主要任务

(一)聚焦新时代应急管理,打造应急事业新格局

1.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健全学习机制,统筹用好各类学习平台,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加强应急管理系统的政治建设。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和统筹领导机制。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切实加强应急管理系统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

2.进一步完善地方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各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辖各专项指挥部和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双主任”制度,探索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委员会的统筹协调能力。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辖”的原则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压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应急管理责任。

3.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树立区域应急联防联控理念,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县城范围内应急管理力量和资源的差异化发展。鼓励与兄弟市(县)应急管理部门间的合作框架协议,在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加强区域应急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应急协调平台,提高区域应急协作能力。

(二)聚焦一体化应急管理,构建应急管理新机制

1.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统筹协调运行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明确预案管理工作程序,推动各级各类预案有效衔接。建立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和事故灾害分级应对制度,修订完善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方案,完善预警监测、风险会商研判、信息报告发布等工作机制,建立应急部门统筹、行业监管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的联动机制。

2.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责任考核。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核体系,加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考核通报、奖励、约谈等机制,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法追究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考核情况公开制度,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述职制度,夯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

3.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实现企业生产全过程安全管理。强化企业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手续,2025年前,涉及“三场所三企业”等重点新建项目全面履行“三同时”手续。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2025年底前,高温熔融、涉氨制冷、涉爆粉尘、喷涂企业实现安全标准化全面达标。强化执法监管,严格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完善举报奖励制度,持续加大非事故类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力度。

4.完善常态化责任督查机制。健全应急救援、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的常态化督查机制,落实党委政府听取安全生产督查情况和防灾减灾救灾情况报告,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将督查报告同步抄送纪委监委、组织部门,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切实用好评估、通报、挂牌、警示、约谈等责任落实措施。

(三)聚焦常态化应急管理,建设风险防控新屏障

1.进一步强化风险源头治理。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功能布局,健全招商引资、高危项目引进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化工园区重点控制区域企业安全准入标准,提高城乡生命线、防洪抗震工程、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设计标准。制定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进区入园”指导意见,推动企业安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改造应用,依托科技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2.创新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在优化完善现有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风险防控工作机制。一是创新风险分级管控的双重预防机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数字化风险地图和风险提示单;二是创新风险防控工作的责任网络链机制,开展责任信息网络建设,并探索推进企业风险隐患自排自查自纠闭环管理;三是探索跨行业、跨区域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实施城市风险防控的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确保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管控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工作更精细、更顺畅、更高效。

3.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针对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城镇燃气、特种设备等容易发生较大社会影响和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行业领域,加强专项安全整治力度。借助基层网格及信息技术,精准摸排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底数和风险隐患,探索推广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综合治理。完善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4.强化监管执法力度。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到2022年底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应急管理在职执法人员的75%。完善重点企业“全覆盖”,其他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制度,探索“互联网+监管”等非现场监管执法,健全督查、巡查、联合执法等执法模式。落实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意见,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严格执法计划的编制、执行,规范执法行为。

(四)聚焦数字化赋能引领,提升应急管理新层次

1.推进应急数字平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一代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装备和设备、风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立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加强与行业部门值班系统对接,加快联通公安、交通、建设和消防救援机构的应急指挥网络。推动应急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加强与水利、气象、消防、公安、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横向互联和上下贯通,推进数字平台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2.提升预警监测能力。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智能算法等技术,加快推进灾害事故监测站网和安全生产高风险区域视频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感知体系,逐步实现对重点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的实时综合监测,为风险识别、研判、管控、处置全过程赋能。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和案例,探索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的预测模型,为应急决策提供参考。

3.推动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推广使用应急处置数字卡,推动企业应急预案简明化、图表化、可视化,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预案宣传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决策指挥能力、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应急准备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创新应急预案演练方式,以桌面推演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推动应急演练常态化,积极开展多灾种、规模化、实战化的综合应急演练。建设应急预案信息平台和预案、案例数据库,充分运用图文声像等技术,建构情景模型,实现预案文本的电子化、结构化和可视化,推动应急决策的智能化。

4.推进应急行政管理数字化转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再造、智能重塑,提高应急管理业务协同效能。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应急行政管理遇到的问题,实现信息技术和应急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聚焦创新型应急救援,完善应急救援新体系

1.健全信息报送和应急响应机制。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值守工作制度,进一步提升值班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专业的应急值班值守队伍。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实现重大突发事件的协同会商及全流程可视化的调度指挥。加强与党委政府及行业部门值班系统的对接。完善信息快速接报系统,拓展紧急信息接收渠道,确保灾害事故信息接报及时准确。健全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响应、属地分级响应、高敏感事件提级响应制度。

2.强化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发布渠道,规范发布流程,强化舆情引导和应对能力。逐步建立较完备的预警发布体系。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提升队伍综合实力。健全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社会救援队伍为辅助的应急力量体系。进一步加强县级危险化学品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并在城镇建成区、工业园区全面建成“135快速救援圈”(1分钟接警、3分钟出动、5分钟启动处置),城郊和人口相对密集的农村,全面建成“15分钟快速响应救援圈”。

3.建立核电安全协调机制,提升核电相关应急能力

积极配合核电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核电安全监督,完善核电应急组织,建立核电安全协调机制;深入开展核电安全教育及应急宣传,不断提高核电应急动员能力;结合海盐区域实际,进一步完善核电应急疏散通道及设施建设。

4.强化灾害事故调查评估。健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调查评估制度,完善重要事件挂牌督办、典型事件提级调查、跨区域协同调查及工作督导机制。一年至少开展一次一般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强化灾害事故调查第三方技术分析。

(六)聚焦践行可持续发展,建立应急物资新保障

1.加强应急物资日常管理。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应急物资日常采购和管理职责,健全应急物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全县统一的应急物资综合管理平台,确保应急物资信息资源的部门共享。

2.健全应急物资调配机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应急物资统一调拨、配送制度,完善应急物资配送物流体系建设,确保应急物资配送网络畅通。建立物资征用补偿和装备租赁保障机制,完善应急物资等资源紧急征用和跨区域调度制度。根据区域风险特点,完善重点应急物资的产能储备,确保出现物资供应短缺后,能尽快安排定点生产,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力。

(七)聚焦优质社会化服务,健全应急服务新体制

1.完善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引进培育专业化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应急技术和管理服务。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机构星级评价体系。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社会信誉度好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机构的行业协会作用,承担行业自治自律自管责任,规范行业发展,提升整体水平。

2.加强保险应急缓冲作用。依法在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引导其他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建立健全保险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事故预防合作机制,实现保险机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企业多方共建共治、共赢共享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健全灾害事故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抵御风险能力。

3.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应急救援、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逐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相应的补偿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组织协调和具体流程,监督指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有序参与。推进应急网格化管理,培育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引导基层群众参与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健全重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

(八)聚焦提升文化软实力,构筑应急管理新文化

1.完善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领导干部培训、农民工及失业人群技能培训,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严格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主体责任,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

2.加强应急知识社会宣教。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等主题宣传活动和官方媒体等宣传载体,加大对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的宣传力度,建设一批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教育基地,拓展宣传渠道。建设安全文化示范单位,针对不同人群特征,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性。

3.培育区域特色应急文化。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火灾防治管理示范镇,安全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等示范创建工程。深化与安全文化机构的合作,提炼区域应急安全文化示范品牌,扩大区域安全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重点工程

(一)应急监管硬实力提升工程

1.加强监管执法队伍建设。以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强化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一线执法人员履职尽责能力提升,加强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对新招录人员,坚持凡进必考,未取得执法资格证的不得从事执法活动,实现在岗执法人员100%取证。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应急管理在职执法人员的75%。

2.完善监管执法装备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全县应急管理执法力量建设,强化基层和一线安全生产人员执法装备、服装、车辆配置,实现所有执法装备和车辆按编配备,解决当前执法规范性不够、权威性不够以及车辆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应急管理执法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执法部门执法询问室规范化建设,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提高应急管理执法工作认可度和保障力度。

3.深化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依托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之间执法信息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对企业安全生产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充分发挥“浙政钉•掌上执法”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作用,逐级强化线上执法督查。

(二)风险调查与隐患整治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摸清我县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全县的抗灾能力,形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初步实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体系

系统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理,逐步形成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体系;全面梳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初步形成县域风险电子地图;充分利用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

3.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危险废物、道路交通等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有效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落实各类风险管控措施,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硬件条件,完善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1.安全生产数字化平台建设工程。对全县安全生产建设审批、设计批复、施工改造和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实施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实现更有效推动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落实“四个必须”(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技术必须管安全)责任。更有效整合横向、纵向碎片化信息,打通部门信息壁垒,补齐工作短板、拉紧责任链条。实现隐患排查从表面化向源头性治理转变,初步实现监管部门、社会化力量、企业之间,围绕一个企业、一个设施设备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信息交互。

2.防汛防台数字化建设工程。针对我县地势低、雨水多的特点,建设防汛防台应急指挥平台,建成超标洪水险情应对、城市防内涝、危房与工棚人员转移、化工园区防洪等四大个性化创新应用场景和监测预警、防御准备、综合研判、应急处置和灾后评估五大基础应用。逐步完成防汛防台数字化工程建设,并实现系统功能拓展和平台智慧化应用。

3.城市安全应急大脑建设工程。系统开展城市生产经营单元、城市生命线工程、城市典型自然灾害等领域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形成风险目标分级管控清单。开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及卫星遥感解译等关键技术,建设城市风险目标监测感知网络和预测预警机制建设,构建城市安全物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数据、算法、应用四大模块及高性能数据库统筹管控。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应用,升级感知网络,优化安全风险智能分析和诊断模型,构建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精密智控。

4.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程。完成全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传统单一灾种应急向新时期多灾种综合应急转型,确保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时、全面、直观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手资料,提供快速信息通道,并提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消防、地质灾害、森林灭火、道路化学事故检测和现场救援、防汛防台抗旱、抗震救灾等市级应急救援会商、指挥、辅助决策的重要平台。

(四)应急救援与保障建设工程

1.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备勤基地日常管理,组建城市消防、医疗救护、危化事故处置、海上搜救、破拆、高速救援等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按照物资、力量协同等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地空协同训练,逐步形成战斗力。县域完成2个标准化起降点建设,镇(街道)视情建设临时起降点,各起降点均建立管理与救援、训练联络员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重点行业部门专业储备库建设,储备库标准化建设,储备物资协调及运输。2023年底前实现镇、村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2024年底前实现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2025年底前实现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数字化管理和应急物资智慧化调度。

3.灾后恢复重建。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灾后救助体系。建立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机制及动态保障机制、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统筹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强化恢复重建服务指导,提升恢复重建精准性。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化建设和日常管理。

(五)危险化学品过程管理工程

1.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提升工程。精准掌控全县化工企业重大风险底数,对全县化工企业实施全过程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清单化精准管控,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式实施动态监控和跟踪管控;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评估,落实精准监管措施,实行隐患挂牌整改;出台《海盐县危险化学品禁止、限制和控制目录》,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禁止目录,禁止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危险化学品项目,严格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品种,严格限制和控制高危项目建设;制定并实施化工园区内非化工企业的搬迁计划,严禁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搬迁入化工园区,消除源头性、系统性安全隐患。

2.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化工园区“五个一体化”建设,利用视频监控、智能感知等技术,建设安全生产全过程风险管控、数据精准采集的新型智慧化工园区。到2022年底,建成化工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定期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实现对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重要设备的安全风险监控预警。

3.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强化使用项目源头准入,严格落实使用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深化使用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规范使用企业危险化学品储存和使用条件,规范工贸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细化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安全标准化运行管理水平;加强使用企业信息化建设,狠抓企业隐患自查自改,强化危险化学品重点使用企业每日承诺工作,持续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4.危险化学品专业救援队伍及装备建设工程。整合现有救援队伍和资源,建立能够承担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及相关灾害的应急救援任务的救援组织,依托西塘桥消防站,按特勤消防站标准建设相应的消防站,完善危险化学品专业救援队伍及装备;化工园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危险化学品事故综合应急演练,提升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人才储备、技术储备、装备储备和救援人员培训和演练水平;完善危险化学品区域救援协同机制,实现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一体化保障。

(六)应急教育与素质提升工程

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投资、高校合作等方式,统筹我县应急教育培训资源,建设综合性应急科普教育实训基地,在县、街镇建成足够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科普场馆。积极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等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为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奠定坚实基础。

(七)一体化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根据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参与探索应急管理协同发展制度创新和工作联动的路径模式。结合我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开展与兄弟市、县应急管理全领域、常态化互动合作,加强在信息互通、工作互联、联合执法、应急联动、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协同。围绕县域边界危险源的协作管控、敏感时间的值班值守和信息共享等议题,开展跨区域应急管理协作,为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保障措施

(一)统筹应急规划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的引领下,要把应急管理的重要指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纳入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与城乡规划等进行衔接。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落实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并统一纳入年度应急管理责任制考核总体框架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应急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和各地的属地管辖责任,及时解决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完善督导、考核和监督问责机制,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规划相关任务及工程高质量完成。

(三)加大资金投入

县、镇(街道)两级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利用税收、信贷、保费等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企业加强隐患排查、事故预防与控制积极性,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应急管理基础性建设。

(四)加快人才培养

推动人才制度创新,加快引进应急管理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推动地方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建立国内外培训交流合作机制,提高在职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强化社会监督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应急管理的重大意义、政策方针、目标任务、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努力使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充分发挥工会、群团组织及企业职工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公众举报制度,落实财政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究、依法处理。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应急管理信息,曝光违法违规行为。

(六)落实规划评估

将应急管理规划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根据规划要求,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任务分解,确保各项任务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要建立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规划目标及完成指标、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各部门要在2023年底和2025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规划解读:海盐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解读



作者: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