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农业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
|||||||||||||||||||||||||||||||||||||||||||||||||||||||||||||||||||||||||||||||||||||||||||||||||||||||||||||||||||||||||||||||||||||||||||||||||||||||||||||||||||||||||||||||||||||||||||||||||||||||||||||||||||||||||||||||||||||||||||||||||||||||||||||||||||||||||||||||||||||||||||||||||||||||||||||||||||||||||||||||||||||||||||||||||||||||||||||||||||||||||||||||||||||||||||
|
|||||||||||||||||||||||||||||||||||||||||||||||||||||||||||||||||||||||||||||||||||||||||||||||||||||||||||||||||||||||||||||||||||||||||||||||||||||||||||||||||||||||||||||||||||||||||||||||||||||||||||||||||||||||||||||||||||||||||||||||||||||||||||||||||||||||||||||||||||||||||||||||||||||||||||||||||||||||||||||||||||||||||||||||||||||||||||||||||||||||||||||||||||||||||||
“十四五”时期是海盐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融入嘉兴市域一体化、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样板重要时期。海盐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县,守住农业这个基本盘、“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在“十四五”时期意义重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新目标新定位,依据《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规划文件,紧密衔接国家、浙江省和嘉兴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科学编制《海盐县农业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作为全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性文件。 一、现实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海盐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平台升级,加快补齐高水平全面小康“三农”短板,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等诸多荣誉,农业向高质高效快速迈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聚力增产保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固坚实坚持稳供给、优布局、育主体、搭平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升至全市首位。粮食生猪增产保供有力,建成粮食功能区17.1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粮食“五优联动”试点,粮食生猪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十,牢牢稳住了“三农”压舱石。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切实提高,高效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田间配套工程不断完善,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1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8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育成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省级家庭农场22家,“农创客”103人。农业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澉浦省级特色农业强镇、省级特色农产品(生猪)优势区等省级平台,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能级加快提升。202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2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万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84万元。 (二)聚力结构优化,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增强重视调结构、提质量、全链条、树品牌,农业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能级跃升,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本形成由一大战略产业(粮食)、四大主导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三大新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休闲农业)构成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稻虾综合种养加速发展,生产规模达2.2万亩,成功举办全省首个稻田龙虾美食文化节,建成全省首个稻虾交易市场,创成首批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亩产3万元黄金产业加快打造,葡萄数字化栽培技术在全省范围推广,成为中国南方葡萄最具影响力的县(区)之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不断推进,猪肉、蔬菜、稻米等重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浙北最具竞争力生猪全产业链基本形成,粮食日加工能力同比增长400%。品牌化发展日益深化,获评全国金奖产品5次,入选“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企业1家,“海盐葡萄”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56%。 (三)聚力科技赋能,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突出强科技、引良机、重示范、抓推广,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快提升。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率先搭建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出台全省首个适度规模经营机制和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意见,累计流转土地22.4万亩,规模化经营率达70%。农业产业加速集聚,中小农户联动发展,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红地球葡萄、最大的设施芦荟和最大的包心菜生产基地,建成现代农业精品园27个。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深入推进,创成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镇3个、示范基地13个。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水稻育秧插秧、肥药施用、大豆采摘等重点环节先进适用农机先后引进,畜禽粪便处理机械、畜禽舍环境控制设备全面推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9%。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大棚智能控温、水肥一体化等物联网技术和插秧机无人驾驶系统、植保无人机等智慧农机加快推广,拥有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20个,蝉联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 (四)聚力安全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系统深入践行着力强监管、促转型、优环境、提质效,坚持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两手抓、两手硬”,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长效机制确立,创建县级以上绿色防控示范区9个,水稻绿色防控覆盖面达56.6%。“肥药两制”改革纵深推进,化肥农药施用量连年实现“负”增长。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稻渔轮作、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农牧结合等生态种养模式广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处理与利用基本实现全覆盖。水产养殖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甲鱼养殖业转型提质行动稳步开展,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创成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诚信、追溯体系全面构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积极推广,“海盐农安”APP投入使用,实施葡萄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五)聚力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活力强劲强化谋改革、促创新、拓功能、增动能,新模式蓬勃发展,产业融合成效明显。制度创新成果突出,全省首创“三权基金”,先行探索完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的政策体系,获列全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登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县,入选全省首批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模式创新持续推进,“美丽基金”“美丽银行”等资金众筹模式积极探索,稻豆、稻菜、稻渔等“万元千斤”农作模式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订单农业加快推广。农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功能不断拓展,“田野牧歌·农耕线”“美好记忆·丰山溢水线”等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基本建成,丰义寻趣、猪猪星球等一批高端农旅融合项目加快打造,建成3A级休闲农业园区(基地)3个。“直播+农业+电商”新模式加快推广,农味盐选云上农展文化节成功举办,农村电商与特色产业有效融合。2020年,全县实现休闲观光农业收入2.7亿元,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2亿元。 (六)聚力全程保障,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渐趋完善围绕夯基础、建机制、优服务、重保障,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全过程、一站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创成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持续深化,农合联组织规范化程度有效提升,农合联会员自我发展活力、服务拓展实力和联合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动物疫病防治、智慧农业、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等领域公益性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加快推动,农技公共服务覆盖到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主体加快培育,多层级、多类型、多模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机制不断完善,“百名干部联百农服务”机制创新建立,率先在全省创新推出“农钻通”“农宅通”“农股通”三通产品,农业主体贷款渠道和贷款额度有效拓展。 “十三五”期间,海盐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农业仍然是全县现代化进程中的弱项短板。一是农业绿色发展有待深入。化肥农药利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仍在探索完善,进一步推广、严格监管难度大,制约着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农业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缓且与生产关联度不高,其中稻谷加工能力、加工水平与生产能力严重不匹配,农业生产大县有待向农业发展强县转变。三是农业数字化应用不广。物联网、区块链、卫星与无人遥感、5G等前沿数字技术应用滞缓,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园区、数据服务中心、智慧农机服务站等应用场景不多,农业“机器换人”深度、广度仍有待提升。四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偏弱。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率较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指导队伍老龄化严重,镇(街)农技推广服务不断弱化,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队伍亟待重构。五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强。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农业用工成本持续攀升,外来主体安全生产监管难度较高。 二、新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海盐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产业创新求发展、以数字赋能求突破的关键期,海盐县作为长三角的中心腹地、杭州湾的湾区前沿,农业现代化既面临十分难得的叠加机遇,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多重挑战。 (一)新发展时代,大市场大融合对农业支撑增强首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带来区域市场联动新机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持续深化和高铁时代、湾区时代的即将到来,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科技、产业、资源、市场、人才等要素将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发展和一体化推进,同城发展效应、时空转换效应进一步放大。同时,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高品质农产品和康体养生产业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率先进入高增长、长周期大发展时代。第二,改革深化时代带来新目标新定位新发展机遇。海盐作为全省唯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县,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以标准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之路。随着嘉兴上升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海盐县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将深入推进,城乡经济、教育、医疗、交通、要素融合度将大幅提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活力将最大程度激发。第三,技术加速变革带来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新一代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种业技术等科技变革加快向农业领域推广,农业新旧技术动能正在加速转化。海盐县耕地资源丰富,主导产业集中,已夯实了厚积薄发、积厚成势的发展基础。在多重机遇叠加共振背景下,全县农业从“浙江时代”走向“长三角时代”,从农产品生产时代走向大健康产品生产时代,从半人工半机械化时代走向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农业现代化有望全面纵深推进。 (二)大变化时代,新挑战新问题对农业期盼更多首先,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升西降”演变进程中新冲突加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在持续,多变局势下我国大宗农产品国际获得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剧。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做好重要农产品增产保供、畅通城乡双循环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浙江乃粮食与生猪的主销省,海盐县作为全省产粮大县和特色农产品(生猪)优势区,在全省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任务中担负重要使命,生产保供任务更加繁重,对农业结构调整、空间优化、增效增收带来一定的挑战。第二,内部要素制约加剧。城镇化工业化对人才、资本、土地等的虹吸效应依旧强劲,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非农化、兼业化进一步加剧。海盐县就地城镇化水平高,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严重依赖外来劳力,伴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挑战增大,亟待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确保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第三,周边同质化发展严重。周边县市农业基础条件、农业产业结构与海盐县较为接近,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需要进一步突出农业特色、培育新型业态、拓宽延长产业链条,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继续走在嘉兴市乃至浙江省全列。 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海盐县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折期,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遵从规模化生产水平高、就地城镇化率高、农业生产成本高、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任务重等新要求新特点,把握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技术赋能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深度融合等大势,着力夯实农业生产保供基础,深化农业数字化变革,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再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强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质量打造农业现代化先行县,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再立新功。 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扎实推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治担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数字赋能,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扎实构筑现代农业示范高地,全面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补足现代农业发展短板,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水产、蔬菜、水果等重要产业全产业链,大力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建成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强县、浙北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样板、杭州湾大湾区农旅休闲胜地,打造农业高质高效典范。 (二)发展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强基固本。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充分发挥农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集约高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领域,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集约利用发展空间,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高资源要素产出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农民主体、共建共享。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准确把握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群众更广泛参与农业现代化过程、更公平地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活化农村资源要素,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农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示范引领、统筹推进。强化系统思维,科学把握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以点带面、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增强农业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立现代农业发展在全省的示范引领地位。 (三)发展定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强县。依托全县耕地资源和农业发展基础,坚持夯实农业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作用,高度重视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品牌化发展,做强大米、生猪精深加工业和物流营销业,率先建立健全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建成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强县。 ——浙北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样板。全面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进一步提升畜牧、水产、蔬菜、水果四大主导产业地位,做大做强行业龙头加工物流营销企业,强化先进物质装备应用、加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健全产业联结机制,全面建成“主体强、结构优、生态好、链条全、效益高”的农业新发展格局,探索形成具有海盐辨识度的农业现代化标志性成果,引领示范浙北农业现代化建设。 ——杭州湾大湾区农旅休闲胜地。依托环杭州湾滨海城市带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和“千年古城·江南水乡”的资源文化优势,加快美丽田园建设,在武原街道、秦山街道、澉浦镇、通元镇农业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改造提升一批智慧型精品园、优质果蔬基地等,打造若干个农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等新型平台,促进产村、产镇、产城深入融合发展,为杭州大湾区提供休闲亲子、健康养生的最佳目的地。 (四)发展目标聚焦“一富三保六提升”,围绕乡村共同富裕,保供给、保安全、保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数字化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业创新发展、农业主体培育六大提升行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海盐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示范样板贡献农业力量。 ——生产保供更稳。“非农化”“非粮化”治理深入实施,粮食生猪生产保供任务高质量完成,新建并改造提升6.9万亩高标准农田,落实4.13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33.7万亩、总产量2.82亿斤以上;建成1家10万头省级标杆猪场,生猪年出栏量达到12万头以上。 ——生产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合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稻虾综合种养、稻菜轮作等高效生态模式大幅推广,精品瓜果、绿色水产、休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持续向好,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种养业亩均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精品生态高效农业亩均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 ——发展方式更绿。生态养殖方式全面普及,种养结合模式更加科学、范围更广,“肥药两制”改革全面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更加先进,稻田退水“零直排”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形成示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农场(基地)。 ——数字应用更广。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广泛应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全面推进,智能农机替代率大幅提升,自动化环境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普及面大幅增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新建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改造规模种养基地点状突破,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等天基、空基设施监测粮食生产广泛应用。 ——全产业链更优。农业一二三产业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融合发展,粮食、生猪、蔬菜、小龙虾等重要农产品的种苗供应、精深加工、物流营销水平大幅提升,“盐邑”产品营销网点与专柜在长三角主要城市布局,全县1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超过3条。 ——创新发展更强。稻虾综合种养覆盖率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左右,稻虾综合种养系列产品成为县农业拳头产品;休闲旅游农业规模扩大,全县农业休闲旅游人次达1200万人次/年;线上农产品营销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0亿元,全县农业发展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 ——主体素质更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农业生产格局形成,粮食、畜禽、水产规模化生产实现全覆盖,农业主体经营性收入能力显著增强,农业龙头企业主板上市实现突破,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200家,创建家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家。 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县农业产业竞争力、加工营销能力、物质装备水平、数字化应用水平、综合发展实力大幅提升,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城市务工者,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并走在前列,全县成为杭州湾大湾区乃至长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典范之一。 表1 海盐县农业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目标表
(五)功能分区结合海盐县地方农业资源和区位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全产业链发展,统筹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功能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融合发展由单一产业链条向多条产业链条转变,总体上形成“一带三区”发展格局。 “一带”:农旅融合产业带。北始望海街道,沿武原街道向南直至澉浦镇,主要串联并打造农旅融合集聚区、美丽田园风光展示区、美丽乡村精品村等区块节点,重点拓展农业的休闲采摘、亲子教育、科普体验、美食品鉴、景观塑造、生态涵养等多种功能,强化新型农业带来的视觉享受、味觉感知、乡愁觉醒和科技体验等,借力猪猪乐园、融创乐园和南北湖风景区引流,实现农业在产业、产村、产镇、产城四个层面融合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对现代农业的美好憧憬。 “三区”:①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包括西塘桥街道、望海街道和沈荡镇,重点依托于城镇、通元镇、百步镇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生猪、蔬菜、粮食、小龙虾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打造长三角地区富有竞争力的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②农业科技引领区:包括望海街道、武原街道、通元镇,依托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究、种质资源保护、智慧农业发展和先进模式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③康养农业体验区:包括澉浦镇、通元镇和秦山街道,依托该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山水资源和富硒土壤,加强精品农产品和功能性农产品生产,与美丽乡村精品村相结合,打造高能级康养农业基地,推进农产品向功能性食品、旅游产品方向发展,做精大健康产业。 (六)产业发展1、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全县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以大小麦和旱杂粮为补充,稻虾综合种养“十三五”中后期快速发展,粮食生产规模基本稳定,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7.12万亩。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3.95万亩、粮食产量2.82亿斤,其中,晚稻18.8万亩、稻虾综合种养2.2万亩。 发展目标。到2025年,粮食生产规模稳定在33.7万亩,产量稳定在2.82亿斤,其中,水稻种植规模稳定在18.5万亩左右,大小麦稳定在9万亩左右,特色旱杂粮面积扩展至6万亩以上;每年开展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创建5000亩以上,全县“五优联动”实施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建立水稻种子种苗研发中心,打造万亩种子繁育基地,到2025年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9%。 2、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全县畜牧产业以生猪、家禽、湖羊和特色畜禽养殖为主,其中,生猪产业已经建立起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25亿元,创成国家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个。2020年,全县生猪、湖羊、家禽出栏数分别为4.16万头、4.06万头和1463.81万羽。 发展目标。到2025年,生猪年出栏12万头以上,打造百亿以上省级标志性生猪产业链,力争1家生猪企业成功主板上市,嘉兴黑猪保护有效推进;湖羊出栏数保持在6万只,现代化养殖模式全面确立;肉鸡出栏数稳定在1200万羽,兔、梅花鹿等特色畜禽进一步发展。 3、水产产业发展现状。全县水产全部为淡水养殖,以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华鳖为主,约占养殖面积的86%。“十三五”中后期稻田小龙虾养殖业快速增长,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总体上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全县渔业经济总产值6.91亿元,渔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 发展目标。到2025年,创建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家,培育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企业5家;规模以下养殖尾水经沉淀净化零直排,实现县域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全覆盖;稻渔(虾)综合种养规模达到10万亩,引进培育小龙虾加工企业1-2家,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建成虾类年供苗10亿尾的水产科研创新中心,打造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3个。 4、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海盐县大力打造水果黄金产业,水果产业呈现品质优、效益高、增收强的发展态势。全县水果以葡萄生产为主,以柑橘、桃、梨为补充,兼有少量杨梅、枇杷、樱桃、火龙果、无花果、李子、蓝莓等特色水果。其中,葡萄品种由单一走向多样,红地球葡萄面积不断被阳光玫瑰、醉金香、夏黑等新品种替代;柑橘仍以温州蜜柑为主,红美人等中高端新品种柑橘逐步增加;桃产业总体较快增长并呈多元化发展态势,黄桃、水蜜桃和油桃等快速增加。2020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3.68万亩、产量5.79万吨,实现产值3.83亿元。 发展目标。到2025年,水果种植面积保持稳定,产值增加到4.5亿元,亩均产值达到1.5万元以上,3万元黄金产业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优质品种占80%以上,做响“海盐葡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名片,建成高水平农文旅融合发展水果基地10个。 5、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全县蔬菜产业以包心菜、青菜、菜薹等绿叶菜和菜用大豆为主,以茄果类、瓜类、水生类、大棚设施类蔬菜为补充,初步形成北部加工蔬菜产业带和南部滩涂包心菜甜瓜产业带,育成3家带动能力强劲的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程度高。2020年,全县蔬菜栽培面积12.28万亩、总产量27.53万吨、总产值6.44亿元;50亩及以上蔬菜规模基地71个,占全县蔬菜基地面积的21%。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县蔬菜栽培面积达12.5万亩、总产量28.5万吨、总产值6.8亿元,蔬菜亩均产值达到0.8万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创建蔬菜数字化放心菜园10个;蔬菜种苗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共同发展,全县瓜菜商品苗育苗能力达到2500万株/年。 6、特优区建设发展现状。立足资源稟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以生猪和葡萄产业为龙头,以湖羊、黄鸡、稻虾、大豆等特色产业为后备,大力推进“2+4”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截至2020年底,共创成省级特优区1个——海盐县生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主导产业和资源要素呈集中集聚发展态势。 发展目标。以省级生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依托,积极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于城镇、望海街道、通元镇、西塘桥街道为核心,力争成功创建省级葡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整合湖羊、黄鸡、稻虾、大豆等产业发展资源和支持政策,积极培育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四、主要建设任务(一)坚持做强做优,优化现代农业种养结构围绕农业结构优化提升,以重要农产品增产保供和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为主线,坚决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提升以生猪、稻虾、家禽为代表的养殖业和以蔬菜、葡萄、其他瓜果为代表的种植业产业集中度,全力构建现代农业种养结构,着力夯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强县地位,打造长三角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 1、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提高耕地保护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目标,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遏制增量、处置存量,到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加强用途管制,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每年种植至少一季粮食,并以水稻种植为主。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大力开展土地归并整理,进一步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严格治理耕地抛荒,探索建立耕地抛荒负面清单制度,推进抛荒耕地流转,推动镇(街道)、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耕种,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大户等开展代耕代种服务。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提标改造,“十四五”期间新建并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9万亩(其中储备3.17万亩)。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吨粮田全覆盖。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区融合”,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行“田长制”。探索农业“标准地”用地模式,形成农业“标准地”地理图和项目库,推动“亩均效益”最大化。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加大配方肥替代平衡肥、商品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绿肥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应用。实施打造一批绿色农田示范项目,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优等地占比。开展土壤检测、治理和改良试验,培育健康土壤试点,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以上。 2、深入推进粮油绿色高效发展构建粮油现代化生产新格局。成立稻米产业联盟,着力解决水稻生产“散、弱”问题,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种业+服务”链式发展模式,全面确立粮食生态化、标准化生产路径。完善粮油生产经营机制,推进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加强粮油生产技术支撑,积极提高粮油生产效率,有效提高优质高产品种覆盖率和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加快推进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建设一批区域性育秧中心、农机服务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大力提升粮油生产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冬闲田利用力度,积极组织春粮生产,适当发展高产饲料用粮,支持鼓励发展鲜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特色旱杂粮,推广商品油菜、特种油菜。到2025年,优质稻示范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粮食复种指数保持在130%以上,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比例90%以上。 打造稻虾综合种养大产业。发挥模式创新对效益与品质的双提升作用,大力推广稻虾综合种养高效生产模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益,增强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将稻田小龙虾打造成县级优质特色拳头农产品。以沈荡镇、百步镇、于城镇、通元镇、望海街道等为重点,着力打造优势稻虾综合种养特优区,以虾稳粮全力构建“千斤粮万元钱”粮食生产新格局,提振粮食生产安全。加强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支撑,加快稻虾轮作主推模式熟化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探索推进机械增氧技术应用、低密度高品质养殖方式,支持小龙虾种苗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稻虾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稻虾全产业链,配套发展稻虾产品加工业、物流营销业、餐饮业和文旅产业,做响做强稻虾产业。到2025年,力争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10万亩,做实“鱼米之乡·浙北粮仓”。 3、筑牢畜禽养殖业稳产保供基石推进畜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提升生猪新增产能,按照“六化”要求,高标准建成青莲10万头省级标杆猪场,保障生猪有效安全供给。进一步试点推行生猪养殖“浙农码”,完善浙江省数字应用平台模块应用,实现养殖、防疫、检疫、流通监管、风险管理、无害化处理等全链条全程可追溯。结合浙江省湖羊产业振兴计划,创建1个湖羊产业强镇,规划1个湖羊产业园区,打造1个牧旅融合示范基地,实现湖羊规划区饲养量5万头。推进家禽全产业链建设,开展规模养殖基地规范化、数字化改造提升,保持肉鸡规划区饲养量1200万羽。大力推进种养循环,以青莲10万头省级标杆猪场为依托,整合周边种植业生产,实现区域农业废弃资源物质能量闭环循环,探索打造全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碳中和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加强养殖废水排放指标监测、智能管控等,全面把关畜禽污水排放。坚持集中集聚发展,做强生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培育湖羊、黄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有效防控生猪养殖疫病。加强生猪养殖疫病防控,筑牢主体防控网,压实动物疫病主体防控责任,确保规模养殖场和屠宰企业的生物安全设施设备和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建立生产区、场内安全区、隔离区和未知危险区四级安全防疫系统,配备三级洗消程序,确保生猪养殖场健康发展。推进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和种猪养殖场全部配备兽医检测室并常态化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加强规模养殖场检测室建设,加大培训学习力度,提升检测室试验条件和检测人员水平。加强质量安全制度建设,严格按规定加施牲畜标志,进一步完善病死生猪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制度,确保及时、高效、安全处置。 4、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化发展加强养殖污染管控。强力推进甲鱼产业转型升级,温室甲鱼全面退养转产,引导外塘甲鱼全生态养殖。加强县域内渔业养殖尾水治理,规模场户按照省主推“三池两坝”模式,产业重点集聚区鼓励建设“四池三坝”等集中治理模式,规模以下养殖场户联户建设尾水治理设施开展生态化集中治理,全域全面实现渔业养殖尾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建立尾水治理长效管控机制,健全公示公告、日常巡查、现场监督、强制拆除等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实行养殖主体生态责任承诺制度,保证养殖尾水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实现水产养殖尾水有效管控。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服务能力,加快生态高效新品种、绿色环保养殖模式、自动控制设备设施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加强行业沟通与交流,组织渔技员与养殖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重点养殖场定期开展现场指导服务工作,提升渔业从业者整体技术水平。加强绿色养殖技术应用,推广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加强渔饲料、药品等投入品监管力度,设立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推广点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基地,遴选推广一批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主推品种和技术模式。推进渔业先进养殖方式,推广全生态、多品种混养、稻渔综合种养等多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培育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点。 5、促进果蔬产业精品化发展推进水果产业精品化发展。以水果生产标准化、基地化、园区化、品牌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推进全县水果生产向精品化转型升级。积极有序推进水果品种更新换代,加强水果产业发展调研,明确优质水果种类与品种目录,支持开展品种更新,推广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等优质葡萄品种,支持发展红美人等高端柑橘品种。分批有序推进小规模水果种植户进行耕地置换与种植结构调整,打造一批重点水果生产基地,以于城镇为中心打造葡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推进水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对规模水果生产基地进行设施化、智能化、园区化改造提升,支持将避雨棚提升为连栋大棚,支持环境控制智能化、水肥喷施自动化、监管可视化等配套技术应用,建设一批数字化水果示范园。积极推进水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支持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和发展水果休闲采摘,大力提升“海盐葡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影响力。到2025年,成功打造10个以上水果休闲采摘精品园,建成30个绿色水果基地。 加快瓜菜产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优化瓜菜产业结构,稳定发展包心菜、青菜(菜薹)、菜用大豆等传统优势品种,积极发展与新发展形势相适应的薄皮甜瓜、菌菇等高附加值新品种,加快形成加工蔬菜与鲜食瓜菜、大众瓜菜与特色瓜菜相得益彰的新发展局面。做强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区,巩固提升南部沿海优质包心菜产业带和北部加工蔬菜产业带,积极培育菜用大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头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村1个。提升瓜菜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推进青菜(菜薹)+菜用大豆新型生态种植模式示范,开展薄皮甜瓜引进、试验并形成技术规程。积极组织创建蔬菜“机器换人”示范基地,重点加强蔬菜生产农机装备建设,支持开展蔬菜生产各环节的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大幅提高蔬菜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坚持强链补链,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针对农业产业化短板弱项,提升优质种苗生产能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农产品营销与冷链物流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全力构建特色鲜明、产业化水平高、产业融合度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1、优先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做强重要农产品加工业。以重要农产品加工为切入点,拓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环节,重点推进小龙虾、稻米、生猪初(精)生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统筹建设家禽屠宰场,进一步完善养殖、屠宰、配送链条式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依托优质稻米产业联盟,构建稻米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壮大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仓储、加工、包装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稻谷生产—大米加工—品牌销售”链式发展新格局。拓展全县菜类农产品加工范畴,加强稻田龙虾系列产品开发,支持生产速冻调理预制菜肴,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利润空间。支持蔬菜加工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蔬菜加工业从半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化发展。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合理匹配原料基地和加工产能,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向优势区域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功能,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初级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三者协调发展,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加快形成富有特色、规模适度、高效利用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建成集加工冷藏、分级包装、信息交流与冷链配送于一体的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能力,支持企业优先采用本地农产品与周边县市农产品,提高与本地农产品的关联度,带动地方产业共同发展。到2025年,努力形成猪肉产品加工园区、粮蔬精深加工园区、农产品综合加工园区三大加工业园区。 2、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网络巩固提升传统营销渠道。完善县内农产品营销网络,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资的方式,高水平打造数字化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对农贸市场、商超农产品卖场进行数字化改造,支持设置地产农产品专区,完善高档特色地产农产品生鲜超市专柜和专卖直销门店,打造多层次、密布局的地产农产品营销网络。结合新农批市场启用,加快小龙虾交易市场搬迁,组织优质龙虾经营公司、销售商入驻新市场,做响杭州湾稻田小龙虾交易市场,实现小龙虾顺畅平稳有序销售。积极开辟县外农产品营销渠道,加大与长三角地区美食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行业协会等营销合作,进一步构建海盐名特优农产品馆版图,构建农产品大市场新发展格局,降低产业市场风险。 拓宽探索新型营销渠道。支持发展线上直销、产消对接、地产地消等新型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网络直销平台积极谋划建立海盐名特优农产品旗舰店,做大做强“网上农博”海盐馆,培育直播电商、直播带货、田间直采、社群电商、农产品认养等新型营销模式,力争实现线上营销新突破。积极推进农产品产消对接,推广基地套餐订单配送、直送营销模式,鼓励相关生产主体等与企业、机关、学校等建立对接关系,拓展高品质农产品直销渠道。探索培育地产地消新模式,将品牌优质地产食材纳入县旅游产品系列,支持县域内重要餐饮场所优先采用地产品牌食材,打造“海盐味道”IP系列。 3、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与储备建设支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依托实力强、带动面广的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与冷藏保鲜服务,对仓储保鲜设施落实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政策,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打造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整合邮政、快递、商贸、交通、供销等资源,建设一批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配备产后清洗、加工、包装、冷藏等设施设备。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围绕人、车、库、盘、箱五个核心,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标准化建设,加大先进保鲜技术推广应用,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率。到2025年,新实施农业主体冷库建设项目10个,建成农业骨干冷链物流基地2个,培育一批骨干冷链物流企业。 加强农业储备安全建设。构建粮食多元储备体系,支持主体种粮大户建设小粮仓,扩大社会化储粮,拓宽应急保供粮源,到2025年,晚稻订单分品种分仓收储比例达到100%。健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储备体系,优化种子品种结构和数量,落实种子、化肥、农药的储备制度。强化农资供需监测监管和市场监管,健全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
4、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休闲农业扩面提质,以农旅融合产业带为重点,大力拓展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旅游、亲子娱乐、游学实践、采摘垂钓、美食品鉴、健康养生等功能,与当地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诗画文化、蚕桑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及美丽乡村等充分融合,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依托南北湖山水生态、通元镇中草药资源和澉浦镇富硒土壤等大健康产业资源,拓展农业的“康养+”功能,通过养生度假带动富硒农产品品尝、日常消费、赠送亲友,实现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旅游产业等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切实擦亮“浙北硒谷·养生澉浦”金名片。“十四五”期间,全县农业休闲旅游达1200万人次/年。 有序构建融合发展平台。高标准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农业经济开发区、星创天地、农旅融合发展集聚区等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积极推动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从项目安排、设施用地、建设用地等方面实施系统支持,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空间。着手打造一批3A级农业产业园,以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名贵水产园等为载体,优化园区整体功能设计,加强沟路渠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推广现代化生产设施设备,完善休闲配套功能,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升级、转型发展。借力美丽乡村建设,以吃住行游购娱等农文旅产业链为主线,优化产业片区布局、强化片区联动,串珠成链、连村成线,将美丽城镇、精品村、景区村、农家乐集聚区等打造产村产镇融合大平台。 (三)坚持精兵强将,做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高度重视传统农业向生物科技产业转变的内在变化,加强高素质农民系统化培训,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面支撑农业发展的新局面,使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实现强劲发展。 1、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完善培训制度。扩大农民培训对象范围,将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务工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以及外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管理对象,完善农民培训数据库。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新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谋划高质量建设“数字乡村学院”。提高并稳定培训师资力量,加强柔性人才引进,整合产业专家团队、科研院校技术顾问、乡土人才等形成专家队伍。完善培训方法,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实行“分类别、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再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使其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农民。“十四五”期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100人次、农业科技人员700人次。 创新培训思路。结合定期培训与非定期培训,针对关键生产环节和重点产业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丰富田间培训、实践指导与线上线下培训等方式,大幅提高培训实效。加大企业培训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创办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各类在岗培训。推动本地职业学校开设农业课堂,谋划建设学农基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储备力量。加强前沿生产经营方式培训,引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和理念,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组织高素质农民参加技能提升、学历提高和职称评定,构建全方位人才成长通道,拓宽高素质农民发展路径。 2、深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做强生产经营主体队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户转场、场入社、社提升”行动,打造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强化家庭农场培育,推进家庭农场延伸加工链、营销链、休闲链,打造一批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融合化发展的新型家庭农场。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加强合作社后备管理人才培育,增强合作社生产服务、农资统购、技术传播、初级加工、品牌销售等联农带农功能。实施农业强龙工程,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争取推动1家农业龙头企业主板上市。到2025年,新培育家庭农场140家,建成美丽农(渔)场12家、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 加强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加强“农创客”培育,以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契机,鼓励各镇(街道)建立农创园,加强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支持,引培一批现代农业排头兵,“十四五”期末全县农创客不少于1400人。加大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理论与业务皆精、示范与引领同进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农业经纪人队伍培育,完善农业经纪人名录库,将农业经纪人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支持农业经纪人组建物流营销公司,配套相关支持政策。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爱行动,重点解决新入行、外来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壮大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做大做强“三位一体”农合联,支持农合联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升生产服务装备和业务技能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和范畴,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巩固提升海盐蔬菜产业联合体,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农业模式,持续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联结方式,支持联合体在基地建设、技术服务、蔬菜加工、商贸服务、品牌建设和信贷担保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推进以股权、产业为纽带的合作联合,提升合作社联合体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提升合作社联合体的联农带农能力,促进专业合作社在更高层次、更好水平上实现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重点建设7个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引进示范智慧农机装备,探索“互联网+农机”发展模式。 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结合农业发展新变化,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从生产单个环节向全程生产服务转变,从小规模分散服务向大规模整建制服务转变。强化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供给,着重解决农户生产中初始投入大、技术难度高、短期效益不明显,以及单个农户不愿做、做不了或做了效果差等问题。拓展社会化服务内容,支持构建“农机+农技”服务体系,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及维修、生产托管等生产性服务,支持发展信息科技、加工营销、文化创意等新型全产业链服务。拓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式,推行合作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托管式等多种服务模式。提升农业数字化社会服务水平,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数据平台,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服务创新。 4、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优化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水域滩涂、劳动技术等入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参与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二次分红”“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探索低收入农户与帮扶基地利益联结机制,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利用9大帮扶基地,为低收入农户提供种苗、物资、代销等产业化节本增效方案。 健全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农业发展特点的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强化服务方式创新,稳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开展联农带农项目和经营主体评估,筛选出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主体。加大用地激励,对联农带农机制健全的项目和龙头企业,在建设用地指标和设施农业用地上优先保障。加大金融激励,在融资条件、融资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完善后续项目支持机制,根据前期项目评估结果,对联农带农能力强的主体继续实施项目支持。 (四)坚持绿色智慧,全面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建立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品牌化“六化”现代化新型生产方式,推动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构建农业绿色智慧发展新局面,展现农业现代化先行示范样板的引领风采。 1、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健全符合海盐县实际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制定嘉兴市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标准。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标准,明确各类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其标志标注规范,率先引导供给侧经营主体合规标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打造海盐县可检测的“土”字系列、“生态”系列农产品等安全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控,探索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全面应用“浙农码”,加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入市管理,动态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规模化主体全覆盖,力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98%以上。 加强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一批影响力大、示范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标准化项目,争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生产的精准管理及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积极推进绿色食品生产示范,重点立足澉浦镇良好的生产环境,有序推进澉浦富硒大米绿色食品认证,借助绿色食品认证将富硒大米纳入旅游产品管理范畴,提升全县功能性农产品整体市场影响力。加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加快形成种子种苗生产、施肥用药、栽培技术、生产操作、产品准出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到2025年,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5%以上。 2、积极推动农业低碳化发展实施农业领域“双碳”行动。建立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农业碳达峰目标和考核制度。加快推进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农机淘汰。在更大范围积极构建并完善种养循环生产体系,推广“稻虾轮作”“农牧结合”“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加强秸秆还田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支撑,探索建设一批“碳中和”示范农场和农业园区,通过种养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碳中和。支持发展农光互补低碳农业模式,合理利用生物质能源,推进大棚、冷库等设施农业能源自发利用。 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动“肥药两制”管理平台应用,实现化肥农药“进-销-用-回”全周期闭环式管理,“十四五”期间推广有机肥1.6万吨、配方肥1.24万吨,新增省级“肥药两制”主体132个。强化绿色防控,推广应用绿色无公害防控技术和产品,结合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精准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绿色防控技术的规模化覆盖。大力推行畜禽健康养殖,积极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化、饲料环保化“两化”,率先在养殖集团、订单农业企业、规模养殖场等开展“两化”试点,完善“两化”管控机制,2022年前全面完成试点行动任务,2025年前建立“两化”管理长效机制。 深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有序推进稻田退水“零直排”行动,完善稻田退水配套工程,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主要湖泊、县级河道、旅游景区、美丽乡村精品线等周边稻田和优质稻米示范区实现“零直排”全覆盖。推广生态拦截沟模式,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蔬菜规模生产区块为重点加快推进,对农田退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进行有效拦截,降低稻田碳排放。加强农药废弃包装物完全回收和无害化处置管理。到2025年,建成稻田退水零直排区8.7万亩,稻田面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3以上。 3、提升农业机械装备应用水平推进粮食与畜牧率先全面实现机械化。聚焦粮食产业全程机械化发展,大力推进智慧农机装备应用,支持农机安装北斗智能终端,有序推广应用无人机开展粮食长势和病虫害监测,提高高效植保、秸秆处理、产地烘干等的机械化水平。推进“全链条”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水稻智能化育秧、机插、侧深施肥、油菜机械化栽种、大豆机械化采摘等技术。开展农田宜机化建设,统一田间道路、节水灌溉、田块设置等标准,使农田更好适应机械化作业。加快畜牧生产机械化,全面推广畜牧全自动喂料系统、空气过滤系统、生物除臭系统、粪便自动清理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智能环控技术。到2025年,新增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10个以上、农机创新试验基地1个,设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均提高到60%以上,力争创成省级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推进主导产业重要环节生产智能化。围绕包心菜、菜用大豆、菜薹、甜瓜、杜瓜等主要瓜菜品种,加快推进育苗、移栽、中耕、田间运输和机械化采收等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的智能机械装备应用,全力推进瓜菜产业“机器换人”。加强主导农产品生产机械研发应用合作,梳理特色主导产业农机装备需求,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形成科研、产品开发与试验应用“一条龙”攻关与应用。推广智能化生产管理,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依托各种传感节点和新一代5G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分析、预警、调控等,为农业提供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到2025年,主导产业重点环节机械化实现全覆盖。
4、大力开展数字农业建设深化数字管理系统建设。依托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市数字“三农”协同应用数据仓,加快推广数字化业务系统应用,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推进“肥药两制”数字化集成应用,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库、农业投入品数据库、肥药施用强度监测、农业主体跟踪评价、决策分析与数据化展示等核心模块。推进渔船精密智控集成应用,建立风险识别、应急救助、涉外管控、台风防御、伏休管理、执法监管等核心模块(应用场景),实现渔船全过程全链条闭环监管,有效遏制海上渔船重大生产事故发生。推进农机精细化管理集成应用,构建云上社会化服务调控体系,强化农机云管理。 拓展农业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5G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重点建设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基地,推广“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底座。加快产业数字化应用,鼓励农业主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全面推行“浙农码”、“种粮宝”。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向深层次发展,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0亿元。
5、推进农产品品牌系统化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管理。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制定分层、分类、分区的品牌培育发展计划,以“盐+”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以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农家特色小吃品牌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品牌。整合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资源,集中力量做响做强1-2个区域公用品牌,引领全县农业品牌化发展。大力培育海盐农产品品牌核心价值,使农产品品牌发展状况与农业发展地位相适应,用品牌化带动海盐农业能级跃升。积极搭建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提高品牌影响力、认知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监管机制,加大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农产品品牌诚信体系,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将品牌信誉纳入主体诚信体系。 加强重点农产品品牌培育。大力推进大米品牌化发展,申请注册“海盐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努力打造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探索发展“海盐大米”稻虾米、富硒米、生态米等系列大米产品,到2025年,“海盐大米”品牌在海盐县域内知晓率达100%、在长三角其他城市知晓率30%以上,品牌大米年市场销售额超过5亿元,实现品牌赋能、品牌富农。巩固提升“海盐葡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影响力,建成8000亩葡萄绿色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盐味农耕”“盐邑虾旺”“盐邑禾旺”等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深入推进“盐邑好米”振兴计划。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建设品牌中高端农产品连锁经营体系。开展绿色品牌培育引领行动,加快推进“一标一品”农产品认证力度和浙江名牌农产品创建,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数达30个以上,“一标一品”农产品认证面积总量达到2.5万亩。 (五)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双强行动”标杆,围绕平台的链接作用、管理的倍增效能和人才的能动作用,加大县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与水平建设,为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架好桥梁,打通“最后一公里”。 1、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抓好种质资源保护与优质良种选育。深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做好特色珍稀种质资源采集、保护与提纯,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围绕主要农业产业,建立本地良种目录,推进优质品种选育,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储备品种。提升嘉兴黑猪种质资源保护质量与保种能力,依托青莲中国黑猪产业研究院,建成国家级黑猪种质资源保种场,组织实施“嘉兴黑猪”保种、提纯与复壮,大力推进以优质地方猪血统为基础的新品种商品化开发,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母猪3000头,到2025年嘉兴黑猪核心群存栏500头以上。推进大头菜、南瓜、一口茄、沈荡慈姑等传统特色品种复壮优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振兴海盐特色农产品,支持产业持续发展。大力提升优质水产种苗生产能力,建成虾类年供苗10亿尾的水产科研创新中心,打造小龙虾繁育基地3个。 增强供种能力与安全管理水平。实施良种保供工程,加强种子种苗生产主体培育,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平台载体建设,配套打造一批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数字化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基本实现重要产业种苗自供,部分种苗产业能够服务周边产业。实施生猪良种保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竞争力种猪企业,为全县乃至整个嘉兴地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实施蔬菜瓜果种苗提升工程,进一步推进自动化、数字化育苗生产线应用,优化种苗产品结构和质量结构。规范种子质量监管,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定期开展种子质量监测,严厉查处质量不合格种子,严防假冒伪劣种子上市销售。完善种子供需监测储备制度,加强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完善应急保供机制。 2、谋划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企业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能级,高标准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抓好农业科创绿谷和智慧农业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新格局,平台内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分别比面上高30%以上。打造县级农业科技合作中心,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遴选一批直通合作项目,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技专家、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创投机构等直接开展合作,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企业,打造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培养2家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而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推动设立嘉兴市农科院海盐农科所,培育县农科所的科技研发后备力量,为海盐农业转型发展、中高端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围绕重要农业产业,协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智能化集成技术应用,开展优质种苗繁育和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支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强新品种新技术中试,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和栽培试验,研究配套栽培技术,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及其配套种植模式。加强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探索,开展关键技术试验,为打造长三角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围绕引领性技术应用,着力提升全程机械化技术的集成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推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机械化技术集成熟化。
3、提升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和应用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壮大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力量,完善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技员服务体系,市县联动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500人次以上,建设市级科技特派员驿站1家。推行“一品一团队”技术支撑模式,吸引更多“土专家”、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充实镇(街)科技推广力量。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成果推广中的示范作用,加快形成县镇(街)农技推广队伍、龙头企业和专家团队“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农技推广新格局。鼓励农业科研教学人员以兼职、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平台,不断强化先进技术集成熟化与示范推广,“十四五”期末建成15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每千个农业从业人员拥有专业基层农技推广员6名以上。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围绕农业减排固碳、生态集约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数字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装备等领域,以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为依托,加快推进一站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链建设。完善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功能,加强孵化器、技术市场、技术转移组织、技术经理人和产业基金等要素配置,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市县联动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500人次以上,建设市级科技特派员驿站1家。加快先进模式技术转化,构建“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转化推广服务模式。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与周边县市合作,开展试点建设,实现推广服务力量协同、参与主体利益协同、技术信息供需协同,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效率。 4、全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引育。深化“智赢海盐”系列引才活动,推动“政、银、企、校(院)”多方联动、通力协作,为农业科技人才引育创造最优环境。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技人才库,依托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针对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海盐本土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定向招生培养政策,加强计划管理,做好新毕业定向生的就业安置、考核等工作,确保专人专岗专用。开展技术人才柔性引进,引进一批省级以上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农业产业发展咨询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支持科技型“乡贤”回乡加入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增强科技支撑水平,拓宽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优化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岗位管理,保障农技人员队伍人数稳定,完善基层农业管理体制,在镇(街)农技人员的调配、录用、考核等方面,强化县级农业部门指导职能,确保农技推广人员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农技推广本职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转化成果、创新创业。深化农业科技人才认定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把实际能力、服务业绩和转化效益等作为人才认定评价的重要标准,让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 5、着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探索和丰富“三权分置”的具体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摸底调查工作。按照“稳定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则,探索延包工作一般程序。探索建立海盐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日常管理机制,研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按照直接延包和“大稳定、小调整”原则,因地制宜以村为单位探索制定延包试点方案。试点延包成果体现方式,探索试点村同步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期限延长试点。 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取得、自愿有偿、权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严格准入审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流入方农业经营资质制度。鼓励整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定量不定位”、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回、土地承包权入股等方式,推进“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模式。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制度,并作为其新增流转或列为再流转的重要审查审核依据。重视适度规模,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到2025年,100亩以上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75%。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土地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和“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双轨运行。对分散、细碎、经营困难等特殊地块,鼓励开展阶段性代(托)管服务。 五、水资源论证与节水评价(一)规划实施的水资源影响分析本规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立足海盐水资源现状,从提升、利用与保护三个方面着力推进农业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通过优化农业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小幅调整种养结构,增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推进“肥药两制”、稻田退水“零直排”行动、培育健康土壤试点等举措,推动农业污染源头减量化、收集处置规范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同时,本规划无新增高耗水养殖项目和种植项目,不会对全县农业用水量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现代节水农业,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二)规划实施的水资源保障措施强化农业用水管理。扩大改革成效,以“五个一百”示范创建为抓手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示范引领,开展农业灌溉更新升级示范泵站机埠、改革示范灌区灌片、农民用水管理示范主体、示范基层水利站创建活动。推进节水奖励,继续实施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对灌区放水员按照节约用水成效实行奖励。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管、用相结合长效机制,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2025年,规模葡萄种植水肥一体化率达80%,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76,实现农业节水全覆盖。发展节水畜牧业,开展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与建设,规范取水用水和计量监测,鼓励采用节水型自动饮水装置和干清粪工艺,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节水设施设备安装率达到100%。推进渔业健康养殖,减少养殖用水和尾水排放,实现县域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全覆盖。 六、规划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在“三农”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配合上级管理部门工作,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常态化开展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镇走村”。突出政治监督,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有效落实上级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提供坚强保障。建立分工有序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分管县长统筹协调,农业部门一把手负总责,镇(街)负责落实,上下联动推动规划有序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打造一支“唯实惟先、善作善成”堪当农业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干部队伍,推进镇(街)干部包联到户驻村指导。 (二)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优先保障规划所需要素资源。健全农业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努力拓宽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资金支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赠品提质”,增强农业风险保障水平。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重点领域信贷投入力度。强化用地保障,新编县级、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加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用地、植物工厂一般农用地支持力度。 (三)完善考核评价强化规划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优化考核体系,把规划的落实纳入部门和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开展常态化督查,落实工作调度、通报、督查制度,以清单化、节点化方式加以推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发挥考评体系指挥棒的作用,引导相关人员自觉主动落实规划。开展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分类评价,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各种宣传载体,整合宣传资源,加强宣传力度,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十四五”农业现代化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并将阶段性成果向社会进行通报,增强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及时宣传各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更好地展示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努力开创各方参与海盐县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动局面。 七、附件附表1:海盐县农业现代化“十四五”重点建设工程及项目表
规划解读:海盐县农业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