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援川干部牵线搭桥 浙东白鹅落户四川屏山 |
||
|
||
■全媒体记者 朱晓莹 本报讯 阳春三月,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屏山县,漫山遍野的茵红李鲜花盛开,与树下引吭高歌的浙东白鹅相映成趣。这群白鹅是在海盐援川干部王金良的牵线搭桥下,于2月24日从浙江乘飞机来到屏山,用于尝试林下立体循环种养。 昨天,记者电话联系上了王金良。通过他传来的照片,记者看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群海边出生的白鹅与青山作伴、以草地为家,不但适应了新生活,而且个个长得膘肥体壮。“平均已经长到5斤多,最重的达到了6斤多。”王金良告诉记者,白鹅的成功落户实现了茵红李立体循环农业新模式探索的第一步。 据王金良介绍,屏山县地处成都平原与云贵高原交界过渡带上,气候、地形适宜禽类养殖,再加上富硒土壤和青山绿水的优质环境适合放养。同时,当地有果树种植面积18万多亩,但茵红李等水果采收之后,大部分林地要空闲半年多。为此,他想通过开发“林下经济”再为当地农户拓展致富渠道。“林下种草轮牧养鹅,既可解决果园除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发展肉鹅、蛋鹅、肥肝鹅,鹅粪还能还田,可大幅提高土地生产效益。”王金良充满期待的告诉记者,浙东白鹅是中国肉鹅的著名地方良种,具有适应性和繁殖力强、耐粗饲、生长快等特点,从雏鹅到成年大鹅只需三个月左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按照王金良的设想,茵红李林下种草养鹅,进行低密度散养,农家肥代替化肥,可以培肥地力,修复土壤,实现用地与养地相协调。“以一亩地养30只为准,每年三茬可饲养90只肉鹅,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测算,将为果农带来每亩5000元的额外收益。王金良说,他还积极与宜宾市五粮液集团联系,希望通过酒糟喂鹅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肉鹅品质 据了解,2018年,55岁的王金良主动请缨,前往四川屏山开展扶贫帮扶,推动当地茵红李产业转型发展。两年多来,他先后四次申请延期留在屏山县,帮助当地建立了茵红李全产业链,实现果农增收4.6亿元,帮助4000余户贫困户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