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 发布时间: 2021-12-31 15: 24
  • 信息来源: 县科技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十四五”时期,是海盐加速融入嘉兴市域一体化,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蝶变跃升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根据《嘉兴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 2021-202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绩

“十三五”期间,海盐县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招引、创新环境打造和新兴产业培育等领域全面发力,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改革,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创新指数提升至178.2,名列全省第8[1]

1.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海盐县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科技型企业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创新主体的规模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县累计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92家,分别是2015年的536.2%、300.5%。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1.59%,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1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达80.2%。企业研发机构加速建设,全县累计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1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6家,其中“十三五”期间分别新认定11家、25家。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度全县发明专利授权量184件,是2015年的2.1倍[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04件。

2.科创平台加速建设,创新承载能力不断强化

“十三五”期间,海盐县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紧紧围绕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创新创业孵化等重点领域和环节,成功创建核电关联省级高新区,科技创新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成效凸显,积极开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2家市级以上孵化器、2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3家星创天地;海盐国际(上海)创新中心挂牌运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有所突破,成功创建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家,其中浙江省海盐紧固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

3.政产学研深入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

“十三五”期间,海盐县围绕高校院所科技资源,通过“政府搭台、院企唱戏”模式,积极搭建地方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科技转化效率显著提高。校地、院地合作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深根计划”,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南北湖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复旦科技园发展研究院(海盐)科创中心三家高能级科创载体。科技大市场成效凸显。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大市场,打造“企业技术需求库”和“高校院所成果库”,为政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科技信息和交易平台。成立以来累计服务企业547家次,邀请专家进企业实地对接60余次,有效会员数614家,征集有效技术需求372个,撮合技术交易总额6355.8万元。路演项目不断发力。成功举办“浙里·嘉YOU”云路演海盐专场、长三角全球科创项目集中路演和智慧显示百人会暨中欧合作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

4.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智力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海盐县积极接轨沪杭,加大招商引智力度,不断推动高层次人才向海盐集聚。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加,“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03人[3],嘉兴恒瑞动力有限公司火车机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涡轮产业化创业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成功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获评省级海外工程师3人。截至2020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7.95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12万人。

5.科创政策扶持有力,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高质量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县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科技政策,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财政资金支持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县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从2.04亿元上升到3.18亿元。创新券应用不断推广,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载体的科技资源开展检验检测、合作研发、委托开发、研发设计、专利申请和维护等研发活动和科技创新,“十三五”时期全县创新券申领总额达到5467.8万元。

6.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十三五”以来,海盐县以核电关联产业为重点,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活力不断激发,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实现50.1亿元,是2015年的186.9%。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壮大,2020年,全县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143.75亿元提高到202.7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5年的68.5%上升到79.07%,位居全市第一。

图1 海盐县“十三五”时期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虽然“十三五”期间海盐科技事业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和周边县(市、区)相比,还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是科创平台能级不高,尚未形成对全县科创资源的有效整合,孵化器、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在高新区、科技城等平台分布相对零散,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二是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科技金融远未满足企业创新创业需要,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类人才相对不足,县域聚才用才留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外部科创资源的导入方面,海盐也存在明显短板,科技大市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三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建材、钢铁(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创新能力弱。四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政策激励、考核机制需要更新完善,科技部门管理职责和工作范围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明显限制了海盐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以解决。

“十三五”期间,海盐县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各项指标稳步增长,基本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的目标,为“十四五”时期海盐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1 海盐县科技创新“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十三五”

目标

2020年实绩

完成情况

1

R&D经费占GDP比重(%)

2.5

3.00

3.17

完成

2

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20

1.50

1.59

完成

3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4.8

5.0

8.94

完成

4

每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人)

119

135

127.64

未完成

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6.94

20

32.04

完成

6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2.6

17.3

18.91

完成

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144

167

202.76

完成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68.5

70

79.09

完成

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32.72

40

33.1

未完成

10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47

100家以上

252

完成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197

400家以上

592

完成

(二)面临形势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海盐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由导入期转向拓展期,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不断融合,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脑科学、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加速迭代,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对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伦理规范、治理规则等产生深刻影响。海盐在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新材料等领域具备较好基础,2020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获评省级数字经济领域示范试点18项,数量居全市第一。未来可以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协同发力,加快引育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海盐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新条件

2019年,国家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三省一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主题,加快一体化发展。从科技创新来看,目前长三角区域科创资源富集,上海正努力打造国际商业模式创新的发祥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选择地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海盐地处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十字节点,是G60科创走廊的重要区域、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的重要成员,随着通苏嘉甬铁路的建成通车,沪平盐城际铁路的落地以及嘉兴至南北湖快速路的打通,未来海盐将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海盐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参与区域科技合作。

3.市域一体化发展为海盐科技创新带来新变化

“十四五”期间,嘉兴市委市政府将市域一体化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推进,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对海盐而言,资源配置由全市统筹,一方面,将有助于海盐突破县级城市能级限制,利用嘉兴市级平台招引各类科创资源,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海盐产业平台能级相对偏低,将不利于主动承接全市优质项目和人才落地,为今后海盐的科技创新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同时,作为嘉兴市域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嘉兴“海洋时代”的重要门户,随着嘉兴建设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目标的深入推进,将需要海盐在高端项目招引、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做出更大的成效。

4.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海盐县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海盐产业层次仍然有待提升,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转型动能稍显不足,头部企业带动不强,规上企业规模偏小。这些都对海盐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十四五”期间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积极融入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建设,按照“四个面向”基本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十大梦想”[①],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以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高水平创新人才体系、高成长科技企业梯队和高活力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将海盐打造成为杭州湾湾北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高地、长三角活力创新之城,为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县域样板贡献科技力量。

(二)基本原则

——落实首位战略,提高开放合作水平。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大湾区”双重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海盐县G60科创走廊关键节点和融沪接杭区位优势,加快导入各类科创资源,推进异地借智创新,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强化创新引领,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海盐六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具有海盐辨识度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推进数智变革,加快数字赋能科技。坚定落实“数字化改革”行动部署,着力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数字化技术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坚持人才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把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标准,坚决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更具竞争力的政策吸引人,建设最好的事业平台集聚人,营造最优的环境留住人。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县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载体加速建成、创新人才资源不断集聚、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改善,“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的海盐样板基本建成。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积极落实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0、1200家,全县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5%,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以上。

——创新创业载体加速建成。主动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全面推进高能级湾北科技城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到2025年,实现省级以上主平台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0家,建成运营南北湖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核技术应用产业研究院、新型显示产业研究院等高水平公共产业研究院不少于三家。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提升。加速攻克一批六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产业高新化、绿色化特色明显。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

——创新人才资源不断集聚。依托重大人才工程,不断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育力度。加速集聚一批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200人年。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逐步优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科技金融取得显著成效,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百花齐放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

表2 海盐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1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17

3.5

2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1.59

2.0

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79.09

80

4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

7

5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5.9

10

6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127.64

200

7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52

500

8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

592

1200

9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率(%)

80.2

90

10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8.91

25

11

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家)

2

7

12

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家)

17

〔50〕

注:〔 〕为五年累计数。

三、主要任务

实施创新平台提升、产业技术攻关、科技企业育强、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惠民五大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才、政策、金融等为支撑要素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海盐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一)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

努力打造湾北科技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科技节点,全力建设“1+3+N”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筑支撑海盐县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1.打造湾北科技城创新策源地

深入对接嘉兴市《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着力建设杭州湾湾北科技城、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嘉兴G60科创走廊重点节点平台。突出南北湖未来科创策源核心区地位,提升县内科创资源,打造湾北新区科创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宜居、未来科技场景广泛应用的国际化零碳未来城。加快完善南北湖未来城规划设计,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积极引进一批高能级创新研究院、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培育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重点招引国内外重点企业设立创新中心,将湾北科技城打造成为全县科技创新“策源地”。

专栏1 杭州湾湾北科技城

坚持生态环境导向(EOD)开发模式,做好山海湖自然资源的挖掘,同时以科技研发、生命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为导向,重点布局高水平大学及其衍生发展的空间保障,同时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构、共享实验室、产业转化孵化平台等科技创新设施,形成“绿环萦绕”的未来城蓝绿活力环,提供高品质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将其全力打造成为全县科技创新“策源地”。

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上,聚焦未来城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提升和建设高端资源集聚的创新“策源地”目标,着力解决高端人才引育、高端资源集聚的问题,在未来前沿、区域愿景、城市潜力三个维度下确定核心产业:重点发展以推动智慧医疗为目标导向的生命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前沿科技等“3+1”核心产业。

功能分区:立足核心产业,面向未来发展方向,建设集高新技术产业、科教研发孵化、高档居住、休闲游憩、健康疗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城区,打造空间与产业、生活与环境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发展之城。

发展模式:实施双轮驱动模式。一是以引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抓手,打造开放式产学研一体的功能片区,重点发展与海盐科技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相关的技术研发、教育科研、公共科技研发服务和创新创业孵化与转化。二是集聚龙头企业创新资源,重点招引国内外重点企业设立创新中心,吸引县域乃至周边地区优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打造杭州湾北岸创业创新智谷。

2.提升三大省级产业平台能级

整合提升海盐核电关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盐经济开发区、百步经济开发区三大省级平台,不断提高海盐县高新项目承载能力实施重点产业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科创平台建设推进计划、科创项目集聚计划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其中,核电关联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实体化运营,大力发展核电关联装备制造、核电关联服务两大核电关联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两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孵化载体,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知识产权集中的科技型企业,将高新园区打造成“接沪融杭”的科技创新先导区、全省乃至全国核电关联产业创业创新主阵地。海盐经济开发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氢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资源的最强磁场,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百步经济开发区聚焦智能集成家居产业链,加快集成家居时尚小镇建设,通过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改革生产方式,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时尚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2 海盐核电关联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

以打造引领海盐经济转型和产业振兴新引擎为目标,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大力发展核电关联装备制造、核电关联服务两大核电关联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显示、核技术应用两大新兴产业,大力构筑“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圈,进一步提升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高新技术产业实力,实现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双提升,争取将海盐打造成国家核能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核电运行服务基地、长三角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基地。

到2025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550亿元,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5亿元,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5亿元;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园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80%以上。

3.全力培育N个专业孵化平台

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培育提升工程,对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提档升级,强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科技创业园的建设。推进经济主平台实现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推动其他各镇(街道)建设县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域外孵化器建设提升工程,探索在上海共建人才、科技、产业孵化等“创新飞地”,加快海盐国际(上海)创新中心建设,通过上海和海盐“双基地”吸引境内外科创项目到海盐落地,最终形成内外联动的孵化体系。到2025年,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家。

(二)实施产业技术攻坚工程

科技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海盐高端紧固件、高端装备制造、智能集成家居、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六大产业技术攻坚,着力提升海盐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1.高端紧固件

加大研发、检测等方面的投入,推动海盐紧固件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高海盐县高端紧固件产业设备、工艺水平。围绕国家产业振兴和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汽车、高速铁路、核电设备、风电、石化、航空等六大应用领域高端紧固件的技术创新,重点突破热处理技术、紧固件表面涂装和表面处理技术、车辆精准安装等领域关键技术。

专栏3 海盐县高端紧固件产业技术重点

汽车紧固件:开发轮毂紧固件、发动机用抗震防松紧固件、耐疲劳性能良好的连杆螺栓、气缸盖螺栓等产品,突破8.8级以上高强度及其超高强度车用紧固件、车辆精确安装技术、紧固件表面涂装和表面处理技术。

高速铁路紧固件:开发铁路轨道、桥梁、机车车辆等铁路设施装备专用紧固件、高速铁路用螺纹道钉、护轨道钉、螺栓组件、氮化螺纹道钉等防蚀耐磨铁路用扣件,铁道用弹条、减震扣件等异型铁路扣等产品和技术。

核电设备紧固件:开发核电设备和核建筑结构用紧固件、堆内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核电装备紧固件等产品和技术。

风电紧固件:研究风电塔架及底座紧固件、 M39以上大规格、耐剪切高强度叶片螺栓、风电用双头螺柱圆螺母组件、大规格紧固件的均匀热处理技术、表面涂装技术、生产防盗功能风电紧固件、风电法兰等产品和技术。

石化紧固件:开发石化装备、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工程等连接用耐高温、高压紧固件等产品和技术。

航空紧固件:紧紧抓住中国商飞上海大飞机项目推进国产化的机遇,充分发挥海盐产业现有的优势,引进、培育、发展航空紧固件生产企业。

2.高端装备制造

依托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核电关联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创建企业国家技术中心和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基地,加强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及精密度保持技术、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术、机器人云服务技术等前沿技术,提升工艺水平。

专栏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重点

高档数控机床:研究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及精密度保持技术、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及成形技术、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术、在线精密检测与智能装配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

工业机器人:加快机器人整机技术、部件技术、集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机器人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机、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推进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关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的本体开发和批量生产,提高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与先进生产装备的集成应用。

关键零部件:提升发展高品质车床刀具、钢板钻(磁 座钻机配套钻头)、不锈钢无缝精密光亮管等装备零部件产品,做精做专发电机配件、管路连接件、万向节等汽车零部 件产品,加快提升专业化、精细化、自动化水平。

3.智能集成家居

聚焦集成家居智能制造、家居产品创新孵化、终端产品时尚体验三大板块,探索建立智能集成家居“产业大脑”,全力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智能家居系统和生态链,推动海盐智能集成家居产业智能化、系统化发展。

专栏5 智能集成家居产业技术重点

集成家居智能制造:开发灯光控制、窗帘控制、煤气阀控制、信息家电、场景联动、地板采暖、健康保健、卫生防疫、安防保安等功能模块,推进“机器人+”“工业设计+”、集成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应用。

家居产品创新孵化:以“家居文化+”为理念,重点强化发展集成家居研发设计与文化创意;发展智能家居“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孵化+加速+规模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服务。

终端产品时尚体验:发展集成家居创意设计体验、产业文化体验、智能操控体验、展示购物体验等新业态,延伸发展集成家居终端产品的文创、AR/VR、新媒体等工业时尚体验产业链。

4.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

重点推进海盐核电关联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平台建设,因地制宜进行核技术应用(同位素)、核电生产性服务业、核电设备制造业、核电数字信息产业综合部署。瞄准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打造核技术行业信息交流平台、核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同位素技术研究中心,大力推进核技术应用领域产学研合作,支持钼-99、锶-89、碘-131等同位素产品研发。建立核技术临床应用平台,开展核素治疗、同位素药品和核医学实验应用,形成核技术应用药品研发、生产、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强核岛及常规岛主设备设计、验证、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进行第三代、第四代核电站用关键材料国产化和新材料研究,推进核级压力容器、核级仪器仪控的国产化研究。

专栏6 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技术重点

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打造钴-60同位素生产、分装、销售产业链,支持秦山核电将钼-99、锶-89、碘-131等同位素产品的研发生产列入重大专项,建立核技术临床应用平台,实现医用核素辐照生产、出堆加工、医疗应用的无缝对接。

核电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省现代服务业创新集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核电调试运行服务业,组建核电设备及材料检测认证及标准化咨询等机构,积极推进核电培训中心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中国核电人才培养基地。发展核电余热利用产业,努力实现核电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核电设备制造业。瞄准新行业、新领域,加快技术引进、创新和嫁接,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在核技术装备、机械及电气设备、核级紧固件及新材料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核行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布局专用机加工装备、专用焊接、热处理装备制造,发展核电蒸汽发生器管子管板深孔钻削加工装备等设备。重点培育锆合金管材、核电密封件等领域产业,不断开拓涉核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

核电数字信息产业。重点扶持核岛堆芯操作系统、涉核控制软件开发、三维可视化系统、在线检测、运行数据处理等技术开发,积极支持核电开展数字(智慧)核电技术研究等研究工作,建设核电大数据中心,打造中国核电大数据基地。

5.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依托长三角智慧新型显示城建设,积极开展OLED、电系信息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把握天线小型化、密集化、定制化发展趋势,加快有源天线系统研发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应用于汽车、电信与数据通信、计算机、航天航空等领域的高速传输、高可靠性、防串扰、防噪声等,高端连接器核心技术,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核心连接器产品。推进数字技术与信息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海盐县电子信息产业关键零部件、电力装备及器材、仪表仪器、新型显示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专栏7 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重点

电子信息产业关键零部件:把握天线小型化、密集化、定制化发展趋势,加快有源天线系统研发创新。推进高速传输、高可靠性、防串扰、防噪声等高端连接器生产,布局汽车、电信与数据通信、计算机、航天航空等领域的高端连接器产品研发制造,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核心连接器产品。

电力装备及器材:以电量变送器、多功能电表、数显表、各种屏体为重点,开发太阳能组件、控制设备及元器件,提升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的智能化制造水平。

仪表仪器:围绕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科学测试仪器、常用仪器仪表和专用仪器仪表 4 大类,重点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关键精密测试仪器、智能电表等细分行业,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中高端产品,实现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

新型显示产业:引进世界先进的柔性薄膜磁控溅射镀膜设备、高精密涂布设备、OCA 覆膜设备及分切设备等,开发量子点显示技术(QD-OLED)、Micro-LED、印刷OLED制程技术等前沿技术,重点研究偏光片、量子点膜、银反射膜、增亮膜、光学级 PET 基膜、柔性显示盖板用透明聚酰亚胺等新型显示材料技术,生产包括 ITO 导电膜、全贴合 OCA 光学胶、ITO 用 PET 耐高温保护膜等高端光学膜产品,提升 ITO 导电膜、触摸屏、显示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6.新能源新材料

以美国AP氢能源项目为依托,加快开展氢能源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打造浙江省内独具特色的氢能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的氢产业、氢经济,建成国内氢能产业高地。充分发挥嘉化集团、伟博化工等龙头骨干企业对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日用化学品等领域技术攻关,开发再生纤维等环保技术与材料技术,不断提高海盐县化工新材料、环保纤维等新材料领域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专栏8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重点

氢能:开展波动电源电解制氢材料和过程、低成本电解水制氢用关键材料设计与批量化制备技术、具有高质量储氢量的可逆储氢材料、批量制备工艺以及示范储氢系统研究,推进氢容器及管件安全健康诊断方法、失效-泄漏-燃烧-爆炸全过程灾害风险演化模型、氢能爆炸时空演化规律、安全防护装备与应急救援研究。

化工新材料:加大对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日用化学品等领域攻关,推动行业向高科技水平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环保纤维:开发再生纤维等环保技术与材料技术,推动废塑料废化学纤维及其制品回收加工,推进海盐环保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高新技术产品方向发展。

(三)实施创新主体育强工程

开展科技企业培育、科技招商推广、研发能力提升三大行动,做优“存量”和做大“增量”并举,锻造一支强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队伍。

1.开展科技企业倍增行动

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培育”行动,一手抓大企业提升,采取“一企一策”等举措,鼓励大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加大创新投入,不断壮大我县创新领军大企业队伍;一手抓中小企业培育,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加快形成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加快形成完善的科技企业创业创新培育链条。到2025年,全县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500家、1200家。

2.开展科技招商推进行动

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为导向,围绕生命健康、核电关联、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完善招商图谱和产业图谱,坚持“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以“亩均税收”“亩均研发”“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质量性指标为重点,加快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落地。进一步夯实“一把手”招商工作机制,主要领导带头招商,主动协调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按照“专班+主体+产业链”的模式,加快组建重点产业高素质“科技招商”队伍,开展全脱产招商引资工作。健全科技招商考核机制,对科技招商实施单独考核,提高科创项目招引在县委县政府工作考核体系中比重,将科技招商任务分解到各镇(街)并建立即时反馈机制。“十四五”期间,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3.开展研发能力提升行动

加大研发投入在“亩均论英雄”评价中的权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R&D活动企业比例。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共建等多种形式开展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创建省市级企业研究院、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有实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平台。到2025年,全县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5%,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实现省级以上主平台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0家。

(四)实施科创要素集聚工程

通过构筑创新人才、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大资源集聚高地,不断吸引高端科创资源向海盐集聚,推动海盐科技创新发展。

1.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大招引力度,完善引才用才机制,高质量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县,吸引高层次人才向海盐集聚。到2025年,全县人才总量力争达到22.91万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00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8000名,技能人才总量达11.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省级以上高端人才、市级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实现倍增;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200人年。

(1)加快招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入落实“海外工程师计划”“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智赢海盐”等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实施“双休人才”计划,鼓励北上广深等地省级及以上高端人才,在双休日来海盐工作生活。利用“海燕回归行动”“助企聚才·转型发展”高校引才专列等人才招聘活动,引进产业青年人才。

(2)加快培养紧缺型人才。推动企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组织人才沙龙、创业大赛、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活动。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培养载体。实施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高端紧固件、高端装备、集成家居等方向高级技师紧缺人才的培养计划,探索建立海盐技师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企校合作,加大政府面向青年人才和企业一线人才技能培训的倾斜支持,培养“核级焊工”等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组织优秀企业家“院所行”“高校行”、高校优秀专家学者“企业行”,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开展职称评定,发挥企业家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3)探索多元化的引才方式。在海内外人才密集的城市聘请引才大使、建立“驻点招才工作站”或与中介机构合作,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在海内外建设“人才飞地”,“人才飞地”新引进的人才可同等享受相关政策。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引才工作站。

(4)建立灵活的用才留才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人才评价机制,试行多维度人才积分制评价认定办法。探索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加快形成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投融资支撑体系。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大力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推动人才事项一站办理、一网通办。创新体制机制,解决顶尖人才、高端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住房、入学、就医等问题,拓展“生活绿卡”发放范围和服务功能,解决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

2.构筑成果转化高地

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健全成果转化激励与保护制度,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1)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入实施“深根计划”,强化与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推进浙江清华长三角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南北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复旦科技园发展研究院(海盐)科创中心建设。鼓励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在县重大平台建设产业研究院,积极谋划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核技术应用产业研究院、新型显示产业研究院等公共产业研究院建设。深入推进县级“1+X”技术转移工作站建设,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

(2)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深入对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浙里拍”成果转化系统,推进“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海盐科技大市场建设,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科技信息和交易平台。积极与省、市海内外引才活动同谋划、同推进,持续举办科创项目集中路演活动,推动科创项目签约落地。建立企业精准出题、政府精准助题、院校精准解题的“揭榜挂帅”协同创新制度,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征集,不定期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信息,精准对接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重视源头创新的知识产权申请,坚决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优化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开展专利导航,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进海盐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依托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和“红黑名单”制度,实施信用联合奖惩,不断强化创新成果保护能力。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持续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知识产权优势地位。

3.构筑科技服务高地

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领域的科技服务业,构筑有吸引力的科技服务高地。

(1)多维度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质量。一是扩大科技服务领域。鼓励和支持各类单位和个人依法兴办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引进和培育一批会所律所、认证评估、专业设计、咨询服务、总部经济等商务服务机构;二是深化两业融合水平。结合我县六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产业链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需求,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推进两业融合发展;三是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技术经纪人;提升科技服务品牌,充分对接“标准化+现代服务业”行动,协助推进服务业企业质量品牌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技中介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壮大一批科技服务主体,利用“成长之星企业”“明星企业”等评选活动,挖掘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中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支持海盐县科技服务机构认证省、市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2025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20年的8.12%提高至13%以上。

(2)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产业子基金,引导子基金重点投资科技类项目,提高子基金服务科技型企业效率。依托嘉兴“科技金融集聚区”建设,引进一批创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实施“首贷培植”行动,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和科技小额贷款业务等产品创新。发挥政策性担保基金作用,设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实施科技保险补贴,鼓励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依托海盐科技金融支持企业管理服务系统,为全县科技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金融业务宣讲、信息发布、平台对接、科技政策宣传培训、科技对接交流等服务。支持县内科技型企业积极对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资源。

(3)完善检验检测服务。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载体资源开展检测检验,支持海盐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浙江国检检测有限公司等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创新,做大做强。支持海盐县检测检验机构深入对接“浙里检”平台,实现检验检测业务“一次不跑,事事办好”,提高检测检验服务便利度。围绕全县核电关联及核电应用、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检验检测需求,重点引进一批专业化的检验检测机构。

(五)实施科技成果惠民工程

围绕农业农村、智慧城市和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强化科技引领乡村振兴、赋能智慧城市和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人民群众的生活满意度,实现全社会健康发展,高水平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强化科技引领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海盐县农业经济开发区和星创天地等农业科创载体建设,谋划创建一批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农业科创绿谷暨农业科技园建设,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农业学科实力,面向全国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业科技培训,推广优质农业品种,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打造成为打造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高地。以望海街道、秦山街道农业孵化园为重点,打造作为农业新品种试点、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主战场,力争“十四五”期间,农业孵化园实现各镇(街道)全覆盖。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按照双向选择原则,进一步选派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步伐,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促进数字化技术与农机装备、生产作业、管理服务全链条有机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

2.强化科技赋能智慧城市

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城管、医疗、公安、教育等领域应用,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在海盐智慧城市日常运营中的支撑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城市大脑”软硬件、大数据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水平,优化城市管理“神经元系统”,提高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3.强化科技惠及社会民生

聚焦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社会民生重点领域,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对安全(反恐、防爆、安全生产等)、卫生健康(重大传染病等)等公共领域突发事件以及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林业、海洋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跟踪功能,全面提升应对风险水平。进一步加大环境领域前沿重大专项研究与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引导企业攻克一批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四、组织保障

充分协调政府和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加快落实组织、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切实推进规划稳步实施,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县、镇(街道)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联动推动创新改革、制定创新政策、建设创新平台、实施创新项目、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加快锻造一支担当有为的科技工作者队伍。设立科技专家委员会,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科技决策咨询系统、高水平的科技新型智库等科技服务机构。

(二)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持续完善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项目管理系统,精准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聚焦目标导向、评估绩效和重点领域,整合优化《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海盐县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实施办法》《关于高质量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县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现有科技政策,加快出台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海盐县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投资、产业、金融、财政等各项政策协同,加强政策集成,激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三)提升政务服务

以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政府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的科研新范式,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优化、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区域科技治理现代化进程。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加快构建适应科技管理工作需要的数字政府,打通科技创新基础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主动服务意识,坚持系统观念和数字赋能,开展全程服务和精准服务,全面打造科技“三服务”2.0版。

(四)营造创新环境

加快在财政、金融、孵化、成果转化等涉及科技创新的领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市场氛围。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依托各类媒体资源,开展对创新创业政策、优秀事迹的宣传报道,充分发扬新时代“盐商精神”,讲好创业故事,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五)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机制,明确年度目标和推进举措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以重大行动计划、各类实施方案、重点项目计划为抓手,借助人工智能、科技大脑等现代化手段,借力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科技进步监测分析,为规划实施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针对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和督查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一张蓝图”谋发展的氛围。    



[①] 十大梦想:一是高铁梦,二是大学梦,三是 5A景区梦,四是千年古城复兴梦,五是国家级开发区梦,六是千亿级产业集群梦,七是小县大城梦,八是优质医疗梦,九是核电共享梦,十是乡村振兴梦。



[1] 《2020 年度浙江省县(市、区) 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2] 海盐县统计公报,2015年海盐专利申请授权数为212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7件。

[3] 海盐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规划解读:海盐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解读



作者: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