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 发布时间: 2021-11-19 11: 36
  • 信息来源: 县市场监管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十四五”时期是海盐县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力推进“一带三城”建设,实现“十大梦想”,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关键期,为进一步构筑海盐县质量发展综合竞争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根据《浙江省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十四五”规划》、《嘉兴市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的主要精神和具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质量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

质量示范成效显著。全县持续发挥政府质量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增强全县实体经济质量竞争力。以省、市、县三级政府质量奖为抓手,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六大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创县政府质量奖,累计推动22家企业获得县政府质量奖(含提名奖),4家企业获得嘉兴市市长质量奖(含创新奖),恒锋工具获得了省政府质量奖,实现了省政府质量奖“零的突破”。

产品质量稳中求进。全县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入企帮扶行动,通过专题培训帮扶、专家上门指导等方式,全面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目标,实施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五化”改造提升行动。以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生产流通环节宣传工作,推进食品企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开展“名企”“名品”培育工程。工业产品质量抽查平均合格率达97.1%,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98%以上,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三类主体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比例100%,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100%。

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深化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升工程标准和品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5%。实施建筑工程领域项目质量安全“深度体检”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通过定期质量监督、不定期抽查、强制性检测等方式监管工程实体质量。全县开展住宅工程分户验收活动,分户验收率达到100%;竣工工程质量验收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三项制度覆盖率100%;建设工程投诉办结率达100%。

服务质量均衡发展。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满意度、获得感逐年提升,2020年获评中国县级政府绩效指数全国第1位、营商环境百强县等荣誉。全县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旅游投诉处理和办结率100%。大力提升公共交通基本服务水平,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评估连续荣获“5A”级评价。着力提升养老社会化运营服务水平,实现了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大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学位供给率、“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100%,义务教育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全省领先。

环境质量全面向好。狠抓“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和“五废共治”,推动生态环境蝶变跃升。高标准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实现城镇主城区、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全覆盖;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成功创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位居嘉兴市首位;开展“无废城市”创建活动,全面推广使用“嘉兴市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及“浙江省固体废物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固体废弃物全过程管控。空气环境质量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4.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县控以上断面)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色发展指数居全市第一。

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承担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主导制定全国新型城镇化领域第一项国家标准,完成《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任务。获批首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大力实施“标准领跑行动”,指导百步经济开发区创建质量标准化示范特色小镇,获批嘉兴市标准化示范项目。培育浙江省标准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浙江国检)成为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制定牵头单位。全县累计制修订县级地方标准规范25项,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1项,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3项。

品牌培育成效显著。以市场监管为主导、商标事务所为依托,建立商标品牌培育库,分梯度、分类别培育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工作。成功创建行业首个智能集成家居品牌指导服务站,指导4家企业申报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制定“驰名商标保护名单”,指导“法狮龙”商标申请驰名商标保护并获得成功。加大地理标志商标培育,指导2家企业申报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开展“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累计获“品字标”认证企业15家,取得“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证书3张。工程品牌不断创优,全县累计获得“钱江杯”优质工程6项、“南湖杯”优质工程17项。

质量监管逐步完善。常态化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巩固深化食品安全创建成果,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治理。持续推进“阳光厨房”建设。完成药品零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医疗机构药械安全信用等级评定任务。开展药品、医疗器械流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扩面提质。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深化学校特种设备“六位一体”和住宅电梯“五好”标准化建设,实施电梯监管联动机制“保险+服务”、智慧监管“三模式”,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县质量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传统产业占比偏高,多数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薄弱,仍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竞争力偏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二是在工程领域的质量建设有待加快,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应用仍显不足;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待提升,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期盼还有差距;四是环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同时,质量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质量工作体系有待完善,质量监管力量有待加强,社会监督制约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表

分类

工作内容及指标

“十三五”指标目标

2020年

数据

完成指标情况

质量管理

新增各级政府质量奖

10家

{15}家

完成

导入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

50家

{56}家

完成

“浙江制造”认证企业

3家

{15}家

完成

产品

质量

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96%

<97.1%>

完成

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

99.5%

<99.7%>

完成

服务质量

旅游投诉处理和办结率

90%

100%

完成

省、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

3家

{8}家

完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

90%

100%

完成

工程

质量

重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

100%

100%

完成

一般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

100%

100%

完成

省级优质工程奖

6项

{6}项

完成

市级优质工程奖(南湖杯)

12项

{17}项

完成

水利工程、道桥工程、保障性住房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

100%

100%

完成

工程质量安全

重大质量安全零事故

重大质量安全零事故

完成

环境

质量

主要河流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60%以上

100%

完成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80%以上

100%

完成

空气质量达标(优良)天数比例

大于85%(AQI)

94.8%

完成

细颗粒物(PM2.5)浓度

35µg/m3

27µg/m3

完成

注:①{}内为五年新增数。②<>内为五年平均数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从浙江省、嘉兴市层面分析质量发展环境出现的新趋势,并结合海盐县发展实际和质量发展需求,分析全县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

1.浙江省迈入质量新时代

浙江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十四五”是率先建设面向全国、融入全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塑造新时期浙江竞争优势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以品牌的力量激发新的增长动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标准提档、品牌增效融入和引领价值链重塑,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标准变革、品牌变革。

2.嘉兴市质量赋能新跨越

嘉兴市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全市一盘棋,构筑大城市、建设大嘉兴,加速城市能级蝶变跃升,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因此,必须强化质量赋能,强化质量创新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深度融合,激发企业提升质量、标准和品牌的内生动力,全面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以质量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全领域高质量发展。

3.海盐县质量发展新格局

海盐县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勇当共同富裕示范样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优化产品、环境、服务、工程质量供给是全县今后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必须加快培育质量竞争新优势,强化标准引领,强化计量、检验检测等技术机构建设,助力品牌建设、产业提升,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成为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县域样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强国”等重要指示精神,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推进质量革命,高水平开启建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长三角创新活力之城、杭州湾滨海魅力之城、新时代富裕智慧之城”新征程,为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加快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大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县域典范,精彩呈现杭州湾北岸璀璨明珠上的第一抹亮色贡献力量。

——打造质量治理高地,构筑质量监管新格局。以更高要求增强质量技术保障能力,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监管转型,以更高标准引领重点领域监管,以更高起点构建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升质量监管整体效能,探索新型质量监管方式,着力构筑“大监管”格局。

——优化质量生态文化,增强质量发展新动力。以加强长三角间质量合作、创新驱动质量管理、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宣扬质量文化和引育质量人才,统筹推进质量强县建设,不断增强“大发展”动力。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汇聚共同富裕新动能。统筹制造、服务、工程、环境四大质量提升行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推进质量、标准、品牌融合发展,确保“四大行动”取得实效,产品质量稳中求进、工程质量稳步提升、服务质量优质均衡、环境质量全面向好,持续提升全领域“大质量”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把牢政治方向,将党的领导贯穿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进一步增强抓好质量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凝聚加快发展合力,为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更高需求更好向往,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依法监管。将依法监管作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固根本、强基础、利长远的重要支撑,按照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坚持改革创新。准确把握新时代对质量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坚持用创新思维破除发展难题,突出“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理念,以数字化赋能质量发展工作全流程,推动质量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县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水平整体提升,质量总体水平整体跃升。地方特色标准体系不断健全,高水平产品、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品牌形象牢固树立,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一批质量强县建设标志性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夯实质量保障。

——打造质量强县海盐样板。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显著增强,成功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新局面,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充分满足,区域质量效益全面彰显。

——形成标准引领成功示范。市场主体标准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标准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主导或参与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浙江制造”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行动,率先探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盐经验”。

——成为商标品牌建设高地。扎实培育一批“品字标”企业,推进“品字标”品牌建设,加大商标品牌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商标品牌含金量和影响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商标品牌,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营造质量发展良好生态。质量技术基础不断巩固,数字化质量监管能力持续提升,质量合作进一步加强,质量人才加速聚集,质量文化深入人心,基本形成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数据

2025年预期目标

1

省、市级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累计)

4

6

2

县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累计)

22

37

3

制造业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

%

94.4

≥96

4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

%

98

≥98

5

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

%

100

100

6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34

37

7

品牌企业和实施“浙江制造”标准企业销售额占规上企业销售额比例

%

30

40

8

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组织(累计)

0

2

9

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累计)

13

28

10

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累计)

11

15

11

制修订县级地方标准规范(累计)

25

30

12

获“品字标”认证(授权)企业(累计)

15

30

13

获“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证书(累计)

3

5

14

建设城乡放心农贸市场(累计)

16

21

15

建设“一站式”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0

1

16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2

36

17

地理标志培育、申请数(累计)

1

3

18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量(累计)

0

10

19

获市级以上建设工程优质工程奖(新增)

23

24

20

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

%

15

30

21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

30

40

22

服务业满意度指数


87.5

90

23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县控以上断面)

%

100

100

24

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25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4.8

95

26

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µg/m3

27

≤28

注:①新增数为五年新增。②累计数为历年累计。

三、打造质量治理高地,构筑质量监管新格局

(一)增强技术支撑能力

优化量值传递溯源,深化计量监督管理,强化计量服务保障,提升计量供给水平。充分依托全县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质检中心,以及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在更高能级上建设匹配行业的“全产业链”式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县计量质量检定检测中心数字化建设、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检测资质扩项。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服务为核心,延伸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等涉企职能,打造以“浙里检”为统一线上平台、各产业集聚地线下实体平台联动的“1+N”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

(二)推进数字监管转型

加强对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的运用,全方位系统性推进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撬动和赋能市场监管,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模式、治理形态、监管方式,加快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向“数字质量”演进。创新数字化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品牌建设方法,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体系。打造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提升重点领域的质量监管和服务能力。提升网络交易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严控互联网假冒伪劣商品销售流通。加强线上线下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一致性管理,打击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托全省一体化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数字赋能提升推进工程质量管理、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构建数字化生态环保综合应用系统,健全环境污染发现、处置及举一反三闭环控制机制。

(三)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深入贯彻食品安全党政同责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治理,有效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场景应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及分析,提高监管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追溯主体责任,积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接入“浙食链”系统。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和抽测,探索工程监理企业参与监管模式。加强水利工程监管,严防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深化水利工程领域招投标专项治理。引入第三方技术力量协助开展环保管理,探索建立“环保管家”自律服务组织。扎实开展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创建,加快组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高效对接知识产权保护渠道和环节。

(四)构建安全监管体系

完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制定风险应急预案,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实施应急专项风险监测。严格落实产品抽检、信用评估信息定期发布,及时公开风险隐患排查日志、事故隐患报告等制度,构建全县技术能力库、研判专家库和国内外产品安全判定数据库,实现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和早处置”。针对特种设备领域,紧扣高风险设备、易发事故设备、监管薄弱行业,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探索以信息化手段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深入构建协作机制,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与检察公益诉讼的有效衔接。

四、优化质量生态文化,增强质量发展新动力

(一)加强长三角质量合作

全面加强同长三角主要城市的要素互补和信息互换,逐步实现市场准入一体化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标准一体化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网络监管一体化实现多维共治。加强同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协作、消费维权协作,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加强同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产业互融,全方位推进产业链提升,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标上海等长三角一流地区,建立与长三角区域城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协作机制,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环境联合整治工作,开展联动执法,创新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

(二)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全面开展“放心消费城市”建设,加快完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消费者质量侵权损害赔偿,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建立起低成本、高效率的消费者维权机制。探索行业协(商)会参与质量治理的模式,进一步强化行业和企业质量自律,调动各方参与质量治理的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社区基层组织、舆论媒体、专业学者力量和志愿者等形成质量监督力量,强化质量社会监管。着力构建主体责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新局面。

(三)创新驱动质量管理

把创新放在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全方位数字化转型为路径,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提升高品质、高水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面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行先进质量管理创新,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大力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现代管理制度,普及质量通用标准规范。推广使用智能化设备、信息化系统、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现六大产业链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和实质性运行。

(四)大力宣扬质量文化

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共享机制,推行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海盐工匠”。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让崇尚质量、追求卓越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持续开展“质量月”等主题宣传活动,让质量文化、质量技术深入企业、深入社区,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质量意识。

(五)加强质量人才引育

加大对高层次质量人才的引进力度,构建质量人才高端智库。针对全县产业发展导向,深入开展质量交流活动,推进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质量专业和管理人才。依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海盐学院建设,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职业教育方法理念,培养一批质量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完善质量人才评价制度,强化质量管理实践的职称评审导向,健全质量专业和技能人才政府补贴制度。

五、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汇聚共同富裕新动能

(一)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1.促进质量全面升级。深入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高端紧固件、高端装备制造、智能集成家居、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的精细化培育行动。实施质量争先创优工程,鼓励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生产组织方式,在产品性能、成本、能耗等方面上取得综合优势。针对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数字化装备,攻克一批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2.加强标准体系引领。全面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机制。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完善标准创新贡献奖励制度。持续开展标准对标达标行动,分层分级建立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的标准体系,为企业、行业开展质量攻关与标准创新找准定位。扎实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全面搭建“一个清单+一系列服务标准+一套评价指标”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加强与标准化组织等机构合作,培养标准化技术专家,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推动企业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和“浙江制造”先进标准。探索组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制定联盟内统一的、高于现行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的联盟标准,通过标准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3.迭代升级品牌建设。健全品牌培育专业化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发挥品牌建设指导站作用,推进百步镇集成家居(小家电)等行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品字标”品牌企业,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加强对“品字标”的宣传推广,开展帖标亮标行动,提高“品字标”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加强品牌整合,推进品牌国际化,支持企业通过海外参股、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走出去”,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争创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支持产业集群区域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二)服务质量提级行动

1.培育服务业新优势。加强数字经济、新零售、新业态等服务业企业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以核电关联、新型显示、高端紧固件、智能时尚家居等产业为中心,重点发展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有影响力的核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扎实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和文化产业招引,做优旅游和文化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海盐港区外海码头及内河港池建设,搭建海河联运信息平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垂直电商平台,大力招引农产品电商平台,提升生鲜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水平。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实现城乡公交、供水、供气、供电等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接沪融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

2.标准引领服务升级。开展“标准化+现代服务业”,健全软件信息、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标准体系,积极鼓励服务业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探索“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模式,致力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率先构建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修订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地方标准,建立标准实施推广机制,在县、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应用情况检查、“群众满意度”调查、标准化社会效益评估,不断提升标准体系的有效性。

3.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加快推进海盐滨海国际度假区建设,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标准谋划推进南北湖未来城建设,高品质提升南北湖旅游能级,全力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围绕董家弄步行街、虹桥新村沿街店铺、天宁寺商游区等商圈,提升发展区域品牌;依托吾悦广场、绮园商业街、嘉凯城等新型商圈,杨家弄、北大街等高品质步行街区,形成品牌连锁,推动消费升级。培育“绿色饭店”“智慧餐厅”“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模式,通过各种美食节以及采摘、游玩、农家乐等休闲娱乐活动,促进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打响海盐特色绿色生态旅游品牌。高水平建设中国核电城,积极发展核电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长三角富有特色的核电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推动旅游模式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并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三)工程质量提档行动

1.全面推行绿色和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高星级的绿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的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动绿色建筑与建材协同发展,提升绿色建材质量,推广运用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加快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开展装配式住宅试点工作,加快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融合发展。全面执行《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推广一批成熟的装配式建造技术及工艺工法,提升装配式建造水平。

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研制和推行建筑业信息化技术标准。鼓励企业确立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标准,提升标准化建造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先进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深化重点领域国内外标准比对,加快适应国际标准通行规则,推动先进标准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建筑部品、住宅部品、构配件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

3.提升工程品牌形象。加快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打造优质工程。高质量完成全民健身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理工学校迁建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级奖、省级和市级优质工程奖。全面推进南北湖未来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力打造以科技和文化旅游休闲为主导产业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化、现代化未来新城。深入开展交通建设工程品质攻关专项行动,围绕施工安全标准化、桥梁预制构件质量提升等方面,推进交通工程提质升级。稳步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监管数字化转型,推动水利工程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积极争创大禹奖。

(四)环境质量提优行动

1.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空气清新度。加强大气环境监管,健全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深化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开展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提档升级工作,有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滨海岸线修复,推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施生态海岸带工程。显著提升土壤环境治理。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调查及评估工作,做好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推进全域无废化建设,做好生活、餐厨垃圾的减量分类,减少填埋量。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与利用处置,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

2.健全环保标准体系。深化“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完善绿色发展考评体系,探索建立GEP核算和考核制度。积极探索环境应急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装备达到标准要求,提高环境应急水平。推进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落实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推动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进一步强化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进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

3.引导绿色低碳发展。继续做好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巩固紧固件、印染、印刷三大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成果。强化日常监管,确保污染物收集到位、处置规范、排放达标,进一步优化企业设备和工艺,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控制碳排放强度,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碳排放强度目标任务。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海盐县质量强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县质量发展工作,强化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统筹指导、督查检查。进一步强化质量发展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制定配套落实方案及工作计划,明确目标责任,抓好任务落实,切实提高组织保障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

依据质量发展需求,精准发力,加强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政、人才等扶持政策配套,进一步强化政策协调配合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市场化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质量建设工作资金投入机制。

(三)压实要素保障

制定落实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所需的用地、环境、能源等资源要素指标。优化质量监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资金绩效管理和风险防范。建立质量提升、标准化、知识产权、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创新等专项资金,强化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

(四)强化督查评价

完善重点任务落实机制,抓好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的责任分解和落实,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单位和时限要求,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推进规划实施。完善质量工作年度统计、考核体系,适时开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和监督检查,将重点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规划解读:海盐县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作者: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