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发布时间: 2021-11-18 11: 46
  • 信息来源: 县卫生健康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浙江省高质量打造“三地一窗口”、加快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是嘉兴市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的重要方面,是我县实现“十大梦想”,建设“一带三城”,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为促进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健康嘉兴2030行动纲要》《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 发展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县卫生健康系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构建民本卫生,打造健康海盐”总目标,以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健康海盐为主线,按照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要求,不断增强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卫生健康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我县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3.14岁,较2015年提高2.16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36‰,婴儿死亡率2.61‰,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河道保洁覆盖率100%。省级卫生镇(街道)比例达到100%,公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4.12%。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十三五”期间,全县形成了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2020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3家,共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363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09人、注册护士1292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2243张,每千人医生数、护士数、床位数分别为2.87人、2.83人、4.91张。每万人全科医生数4.90人。

3.卫生事业经费保障持续加大。“十三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20.80亿元,其中2020年7.15亿元(含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国债资金3.3亿元),比2015年2.17亿元增加108%(不含基建国债因素);人均卫生事业费1001元,比2015年491元人均提高510元;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6.56%。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11.27亿元,比2015年7.34亿元增加3.93亿元。拥有房屋面积21.53万平方米,比2015年的20.89万平方米增加0.64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达到18.25万平方米。高精尖医疗检查设备加快引进,拥有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等大型医用设备11台,基层医疗机构首次配置CT 2台。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2016年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现场考核、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分获全省第一名。2017年成为全省首批健康县城试点县。2018年中医“三化”工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简报》专题推广。2019年代表嘉兴市接受健康浙江考核,得分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名,《保障基本放活绩效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新动能》医改典型经验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作经验介绍。2020年,先后承担国家卫健委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试点、省“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试点和“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改革。

5.卫生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县人民医院成为浙大二院海盐分院,县中医院持续深化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托管协作,县级各医院与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等三甲医院建立广泛的医疗协作关系。成立了“浙北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疗中心”等区域性诊疗中心,启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学科能力。县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等12大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型中心全面运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6.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健全完善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卫生应急等工作机制,重点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防治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到65元/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70%,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达到50%以上。2020年末,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0.06%,重点人群覆盖率88.59%。稳步有序推进60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城乡适龄妇女“两癌”筛查等民生实事项目。基本公共卫生考核连续多年名列省市前列。

7.依法行政与卫生监督规范高效。全面推进国家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改革试点,认真履行职业卫生监管职责。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完善法律顾问、行政决策等制度。规范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和行政执法公示,畅通诉求渠道,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开展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禁烟执法、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专项整治、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双随机”监督检查等工作,推进“互联网+执法”工作,完成“智慧卫监”建设。

8.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评,国家卫生镇覆盖率达到60%,省级卫生村实现全覆盖。推进健康促进县创建,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建成各类健康场所345家。开展健康村建设,丰富健康驿站、健康素养进文化礼堂活动,健康促进学校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覆盖率均达到100%。持续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各镇(街道)鼠、蚊、蝇、蟑螂密度均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及以上标准,西塘桥街道及望海街道达B级标准。巩固“厕所革命”成果。

9.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武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程项目2018年6月完工投运,新址占地15亩,面积9963平方米,投资决算4148万元。西塘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项目2020年12月完工投运,新址占地30亩,面积17970平方米,投资概算9959万元。县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占地65亩,面积47000平方米,投资3.49亿元,将于2021年10月投运。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项目2020年6月28日开工建设,占地209亩,面积20.85万平方米,投资14.735亿,计划于2023年完工并投运。

10.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全市率先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共增(扩)编877名。实施人才引进补助政策、学费代偿补助制度,设立卫生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和县乡卫生人才柔性流动专项补助。出台《关于招引高层次、紧缺型卫生人才实施意见》,启动卫生人才“351”培养工程。“十三五”期间,共引进各类卫生人才30名,招聘优秀、紧缺型人才106名,公开招聘编内、编外人员379 名。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44名、定向招聘农村社区医生2名。全系统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69.7%,中级职称及以上比例达到42.8%。

11.卫生健康资源实现优化整合。组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两大医疗卫生集团,成立两个集团党委,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一办六部,落实人财物事等“六统一”管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水平,推动医防融合发展。县人民医院医疗卫生集团获省委、省政府2019年度县域医共体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县中医院“双下沉、两提升”连续五年省考核优秀。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基层就诊率分别达到90.05%、67.75%。

12.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速。建立跨机构人口健康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基本实现县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开放利用,纵向实现与省、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横向打通与公安、医保、民政、残联数据共享通道。“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系统、医院及医药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就医流程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多种支付途径智慧结算全面应用。建成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的“两地三中心”容灾体系,完成三级等保测评及向市公安局备案。

13.中医药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积极开展“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康复、养生等领域的优势和作用。2018年11月启动共享中药房建设,2020年11月启动“互联网+中医诊疗”服务平台建设。2020年末,全县65周岁以上老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8.91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71.4%。建成1个省级中医重点学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建设学科、2个市级中医专病专科、4个市级基层特色专科,1个市级基层特色专科特色疗法获县级非遗项目。

14.优化医保领域配套政策。完成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价格同步调整,对高价化验、影像检查等项目调低腾出空间,调高节假日、急诊以及医疗技术服务项目,突出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调高155项中医治疗收费项目,调低血透收费标准。2020年全县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4.25%,超全省县级平均水平2.32%。与嘉兴市同步推进医共体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住院费用DRGs点数付费改革。实施住院按床日、签约对象门诊按人头等付费改革,积极推行医保总额预算和激励机制。

15.计生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中心,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完善生育相关配套政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实现“出生一件事”一站式办理和掌上办。2020年婚前医学检查率95.26%,孕前优生检测率107.73%,计划生育率98.75%,出生人口性别比106.83。

16.全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严格落实入境来浙人员转接隔离,持续提升疫情防控和救治能力。落实重点人群核酸检测采样任务,县域内PCR 实验室达到4个。组建新冠肺炎救治团队和120急救疫情转运专班,加强疫情防控精密智控,成功处置我县唯一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选派9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2名医务人员援冀。实施定点医院、后备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哨点诊室)、洗消站、急救点等改造,新冠救治床位达126张。全面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二)十三五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目标值

2020年末实际

指标情况

健康素养

1

人均期望寿命

82.5

83.14

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7以下

4.36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8以下

0 

4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4

34.12

人口发展

5

总和生育率


1.6

0.94

6

出生人口性别比

/

107

106.83

7

出生缺陷发生率

18

16.78

8

免费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

%

95

97.88

资源配置

9

每千人床位数

6.3(此项指标为控制性指标)

4.91

10

医护比

/

达到国家标准

达到国家标准

11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

2

4.9

12

县域内就诊率

%

≥95(根据国家省市医改目标,调整为90)

90.16

服务保障

13

家庭医生规范签约服务率

%

50(省里后调整目标为40)

40.06

14

区域医学共享中心覆盖率

%

100

100

15

智慧医疗覆盖率

%

90

100

16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

%

<30

29.6 

(三)“十三五”期间重点改革项目推进情况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医改突破口,把“三医联动”综合医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财政补偿机制改革等整体纳入,部门联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突出医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首位战略,全面推进医共体牵头医院县级强院建设。深化“三医”联动,统一县域慢性病用药目录,实施慢性病医保新政和长处方制度,医共体药品、耗材、设备等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自主创新口腔类材料联合价格,带量采购金额约350万元,实现总体价格比网上价格下降10%。县财政加大卫生健康事业保障,出台基本当量购买补偿机制办法,对县级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公共服务等财政予以足额补助。加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率从2.3%增长到50%以上。实施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CMI值达到健康海盐考核标准。

2.全面实施医共体建设。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牵头,9个镇(街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基层人财物、功能职责全面整合到医共体两个集团,实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融合发展。出台医共体章程,规范各级各类会议制度,推进医共体业务发展、财务运行、内设组织机构设置等重要改革。疾控、妇幼、监督等专业卫生机构设立公共卫生专员,组建业务指导服务团队参与医共体建设。牵头医院专家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立15个全-专科门诊和4个联合病房,长期护理险服务实现全覆盖。保留中医、妇幼、口腔、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5个专科型医联体,推进县域特色专科服务能力提升。构建以120急救中心为纽带,以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县域卒中、创伤、孕产妇等县级医院危急重症多学科救治中心。推进许可改革,解除规划、距离、数量等设置,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连锁化发展、集团化经营。

3.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作为全省四个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县(市)之一,以“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创新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按当量法购买补偿全面应用。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工作当量2016年-2020年增长34.09 %,其中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当量增长51.98%。县财政对基层的补助资金从改革前2016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0亿元,增幅达20.69%。2020年全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座谈会在我县召开,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海盐经验”再获肯定。

4.巩固拓展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完成以预约诊疗为核心应用的双向转诊平台升级改造,全县号源池率先融入市号源池和“浙里办”APP系统。健康海盐智慧医疗小程序,将线上电子健康卡应用于移动实名认证、预约挂号、诊疗查询、电子健康档案查询、签约查询、健康教育等领域。自助智慧医疗结算、支付宝微信当面扫码付、票据电子化实现公办医院全覆盖,县级医院实现门诊诊间付、床边付、刷脸付和检查诊间预约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县域内共享互认。县域急救信息系统完成改造升级。全省率先实现县、镇、村3级所有公办医疗机构“健康医保卡”应用全覆盖,疫苗管理和预防接种服务实现全程可追溯、透明化。“出生一件事”一站式办理、“用血不用跑”、互联网医院等便民服务项目全面实施。

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领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细化事件分级标准,规范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建立预案动态调整机制。出台《海盐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实现信息源头收集、实时抓取和在线监测,提升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快速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建立动员响应和人员调集机制,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加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力量配备,公共卫生机构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四)“十三五”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

1.经济社会转型和技术飞速革新带来的不确定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区域一体化以及出生人口下降、人员流动分化、老龄化加速,社会对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服务供给以及监管方式等提出新的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社会、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生物技术飞速革新,新技术与卫生健康领域的融合面临新的课题。

2.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不确定性。面对新的卫生健康需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疾病防控体系、卫生应急能力、基层网格防控等还存在一定短板,重大传染疾病监测预警机制、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平战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救治基础设施建设还稍显薄弱,一线疾控人员数量和能力、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还存在一定不足。

3.医疗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域内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仅3家,无三级医院,医疗水平与城市三甲医院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较大镇(街道)手术、住院服务能力不足,缺乏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和知名度高的专家,疑难病种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高精尖以及儿科、急诊等紧缺型卫生人才招引难、留人难,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总量不足,县域外就诊占比大,一定程度制约医疗服务体系长远发展。

4.多元化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不足。县域专科医院规模、医疗服务能力均不强,优势医疗卫生服务、老年护理、婴幼儿照护、精神心理服务等资源相对短缺。社会办医总体水平不高,主要以门诊部、诊所为主。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大预防”格局未全面建立健全,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建设有待提升。

二、“十四五”规划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健康浙江、健康嘉兴、健康海盐建设战略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紧扣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发展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高水平建设健康海盐为统领,以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高品质推进公共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民生福祉和优质医疗梦,加快推进卫生健康事业蝶变跃升、跨越发展,为努力建设两桥之间黄金海岸经济带、长三角创新活力之城、杭州湾滨海魅力之城、新时代富裕智慧之城,实现“十大梦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做出卫生健康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为中心,筑牢安全防线。把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围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构建涵盖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生育、医养结合、临终关怀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构筑健康防线。

2.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多元共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公益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建设健康海盐提供有力支撑。

3.坚持健康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倡导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着力建设健康海盐。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注重医防结合、平战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卫生健康服务。

4.坚持数字赋能,深化整体智治。强化数字化改革赋能增智力量,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全力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和数字化改革,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推进卫生健康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5.坚持整体谋划,突出唯实惟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树立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理念,整体谋划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系统推进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康,让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惠及全县人民。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健康海盐,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并重、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均衡、服务优质、创新引领的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健全、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更完善、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更深入、卫生健康现代化治理更优化,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部分指标达到省市前列。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健康海盐,打造健康海盐样板,为基本实现高水平卫生健康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的具体目标是:

1.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三甲医院合作,建设区域有影响力的医疗中心(分中心)、重点专科(专病)。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基建项目。“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医卫融合”“医养融合”“医教融合”全面实施。多元办医格局更加优化,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多元卫生健康治理机制逐步形成,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2.全面推进健康海盐建设。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3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稳步提高。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以下和7/10万以下。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健康海盐建设争先创优。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快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加快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城乡、人群间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

3.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精密智控疫情防控机制更加完善,公共卫生基层“网底”更加稳固,医防高效协同,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明显提升。重点疾病防治效果明显改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夯实。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加强以老年人群为重点的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0%以上。

4.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更加合理,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充裕、均衡,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效运行,分级诊疗格局加快形成,县域就诊率巩固在90%以上,疑难危重病例县域外转率持续降低。中医药服务体系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95%及以上。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省级卫生人才实现零的突破。

5.全面深化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将数字化理念融入卫生健康全领域,深入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综合集成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应用和“一老一小”数字健康服务应用,创新卫生健康掌上办公、掌上办事、掌上治理,持续放大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整体效应,实现卫生健康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

建成体系完整、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综合、连续、经济、有效和普惠共享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全县居民主要健康发展指标和县域健康发展水平达到全省中高水平。

(一)高水平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基本思路:通过5年时间,建成指挥高效、决策科学、运转有序、协同联动、整体智治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1.健全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最新标准,高端检测设备配备到位。加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处置、疫情信息收集报告、监测检验评价、健康教育等能力。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两个医共体牵头医院为核心,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健康等专业卫生机构融入医共体,形成“3+2+X”的医共体公共卫生工作新格局。完善疾控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中心,加大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医生配备,按照200-250 张开放床位至少配备 1名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加强规范化发热门诊建设,强化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严格落实闭环管理。

2.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深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应急指挥、监测预警、联防联控、精密智控、平战结合、医防融合等机制,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强化疫情、舆情、社情“三情”联判联动,健全与公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政务数据办、镇(街道)等部门(单位)的联防联控机制,完善重大会议、活动卫生应急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调用信息系统,实现卫生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拨、配送和监管的信息化管理。重点装备突发急性传染病、中毒等实验室检测设备,提高病原微生物、理化等病因学快速检测能力。新建大型公共建筑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空间(方舱医院)规划。

3.科学构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1+X”院前急救体系,院前急救软硬件建设和院前急救队伍全面加强。健全区域急救快速反应机制,加入长三角急危重医学学科联动机制,融入长三角急危重救治网,构建更高水准的一体急救体系。医共体牵头医院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院区,建成能应对传染病以及其他生物、化学、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意外伤害、核辐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体系。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民生服务品质的重要内容,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设置一定规模的感染性疾病病区,根据市规划配额完成负压病房建设,具备收治普通传染病人和烈性传染病疑似病人的能力。

4.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加强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人才队伍培养,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宣传活动,开展全民健心行动,加快健心客厅建设,加强斜杆型“心理顾问”培养,提升“嘉心在线”知晓率和使用率,提高群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强化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完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推进心理救援队伍建设,强化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开展精神病患者随访管理、服药指导和康复训练等服务。

5.全面提升职业病防治水平。按照“突重点、把关口、压责任、促落实”工作思路,开展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监管和落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推动新、改、扩建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到2025年,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90%,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率、职业健康检查率≥95%,接尘工龄不足5年新发尘肺病人明显下降。加强职业健康监管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健康监管体系。规范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流程,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

专栏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工程


按照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要求,推进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基本检验检测设备提档升级,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置、健康危险因素适宜技术能力建设。

(二)高质量夯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基本思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构建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1.持续深化医共体建设。强化医共体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梯度下沉,强化基层医防融合网底建设,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医共体牵头医院DSA等必要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到位,较大镇(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配置CT,建设择期手术室。提供县域内就诊率90%以上、基层就诊率70%以上所需的床位供给、设备支撑、手术能力支撑和基本医疗服务硬件支撑。改革完善“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急慢分治”“社区康复”“长期护理”五位一体连续性健康服务工作。强化县域医共体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责任主体作用,加强对基层分院的服务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持续深化“清廉医院”建设。

专栏2    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


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院长依法依规独立负责行使职权。

完善公立医院党建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健全医院党建工作组织指导体系,形成主体明晰、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党建工作机制。加强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工作。持续深化“清廉医院”建设。

2.高质量推进医疗机构建设。健全政府办医体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深化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优化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以上。千人床位数按6.73张进行控制,其中民营医疗机构1.8张。新人民医院项目建成投运,深化县人民医院与浙大二院紧密型医疗合作,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县级医院,成功创建“三乙”。完成县中医院搬迁,持续深化县中医院与省立同德医院医疗合作,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康养中心”,达到“三乙”标准。县妇幼保健院建成投运,完成县域产科等医疗资源优化整合。加强县级专科医院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分级诊疗,提升县域就诊率,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五年内新增省重点医学龙头学科1个、市级重点学科5个,打造一批县级医学学科品牌,打造标准化创伤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专栏3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加快推进药品、医用耗材招采、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制度、综合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联动改革,形成更多原创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开展医学高峰学科建设。集中开展重点学科提升行动,培养医坛新秀若干名。加强医学科研学术建设。

提升县域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以县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依托,探索健康云应用,迭代升级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到 2025 年,实现面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数据共享应用率100%。加快数字医共体建设,升级“两卡融合、一网通办”,强化卫生健康数字赋能。开展“智慧就诊”,充分利用医共体建设优势,实现病历、医嘱、用药转交、床位预约、车辆转运等一键智能转诊。


3.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以县域医共体为单位,逐步开展相应的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强化急救、全科、儿科、康复、护理、中医药和公共卫生等服务能力。实施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工程,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的区域调整及人口变化,优化村级(社区)医疗机构规划设置,明确机构建设、运行主体,提升设备设施配置,加强数字化应用,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共体模式下的医疗卫生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和服务收入多渠道补助机制。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对家庭医生转诊签约居民优先就诊机制。完成沈荡镇卫生院、于城镇卫生院迁建项目并投运,启动通元镇卫生院迁建项目,谋划秦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百步镇卫生院建设。高标准推进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盐经验。


专栏4    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工程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工程。到2025年,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所在地医共体成员单位具备二级乙等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初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家庭,引导居民形成家庭医生首诊、并经家庭医生转诊到上级医院就诊和下转接诊的模式。

培养基层人才。创新实行村级卫生人才“县招乡管村用”机制,到2025年,每个政府(集体)办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至少拥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

提升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以急诊急救、全科、儿科、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诊疗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有条件的要建设成为县域医共体内提供老年护理、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住院服务的病区;加强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工作。县域内建设2个安宁疗护病区,20%以上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服务。

(三)高标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基本思路: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实施“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建成一支“人员数量基本充足、编配比例总体平衡、学科梯队逐步健全、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卫生人才队伍。

1.完善卫生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实施医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机制。推行“岗编分离”,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的原则,实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统筹使用。鼓励人才自由竞聘,推进人才横向、双向流动。建立能上能下的职称聘用机制。从提升薪酬待遇、执业环境、发展空间、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施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优化“两个允许”政策,突破原有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并向基层岗位、一线岗位、业务骨干倾斜,收支结余部分主要用于发放医务人员劳务报酬。建立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模式。

2.加大人才招聘引进力度。积极做好各类卫生人才招聘,多渠道吸纳、招聘人才。重点补齐千人医生数、千人护士数缺口,到202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92人。加强儿科、麻醉、重症、病理、影像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每年引进高层次紧缺型卫生人才20名,招培优秀医学类毕业生100名。到2025年,拥有硕士研究生180名以上。

规范人才引进程序,制定完善卫生人才靶向政策,加快补齐高层次、特殊卫生人才政策短板,参照周边县市区给予人才补贴奖励,出台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和畅通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

3.实施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选拔各层次的优秀拔尖卫生健康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为目标,重点推进建设学科25个。持续深化系统“351人才工程”,至2025年,选拔培养30名名医,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杏林新秀,培养省级医坛新秀2名。加强全科医师培训,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和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逐步建立职称结构合理的全科医生队伍,全科医生达6名/万人。继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政策,每年培养不少于20名。2025年,高级职称达到500名以上,中级职称及以上比例达到60%,其中基层中级职称及以上比例达到40%,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县(市)中上水平。

专栏5    卫生人才补齐短板行动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知名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健全完善医学中心名专家工作室和专科联盟等长效运作机制,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招引,提高补助政策力度。对急诊、麻醉、重症等紧缺专业岗位,降低开考比例,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吸引优秀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机制,实施定向培养与中医师承融合的“双培养”工程。选派优秀骨干人才赴知名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培训、进修和挂职,重点学科团队赴长三角地区进修培训率达到100%。

(四)高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基本思路:高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在医疗、预防、康复、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人人享有高质量中医药服务。

1.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逐步形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和慢性病管理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加强县域中医诊疗中心、重点专科建设,中医院中医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的60%以上,并达到三级乙等水平。建立中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到2025年末,每千人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73张,每千人中医医师数达0.7人,加大中医师承培养力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42%以上;中医处方(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占处方总数的比例达35%以上。

2.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掘推广特色诊疗技术,带动县域专科专病诊疗服务整体发展。加强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加大对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推广应用。建立中西医会诊制度,提高中医参与度。加强中医队伍应急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结合健康海盐建设,强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十四五”末全县65周岁以上老人、0-36个月儿童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均达75%以上,中医药服务充分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3.筑牢中医药服务阵地。深化“1+1+N”县域特色中医医联体建设(省立同德医院+县中医院+全县医疗机构),创新打造共享中药房和中医智慧病房,规范中药饮片采购、使用、储存,实现中医诊疗智能化和全域中药饮片快速周转与同质化管理。将“中医基层化、应用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理念融入“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中去,完成基于“互联网”的医院平台建设,全面推广应用互联网线上中医复诊配药到家。省立同德医院等长三角名中医入驻互联网医院平台,建立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中医药线上预约挂号、在线复诊续方、医保在线移动支付、在线中药处方审核、中药统一配发、物流配送到家的中医药线上、线下一体化闭环服务新模式。

专栏6   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项目


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面加强治未病科室(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或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培训和基层指导工作。推动完善“治未病”科的内涵建设,开展“治未病”服务与技术进基层、社区活动。

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县中医院建成规范化的治未病科(中心),培育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五)高标准推进人口质量提升

基本思路:加强统筹谋划,把握人口发展有利因素,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努力实现人口自身均衡发展,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加强出生人口监测。进一步完善人口监测制度、体系和方法,重点监测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内容,家庭规模、类型、结构以及生育养育服务需求等。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把母婴安全放在卫生健康工作突出位置,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巩固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优化县域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网络,织密筑牢母婴安全保障网。强化精细化管理和妊娠风险评估,防范妊娠风险。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5/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5‰以内。                                                                                            

2.提升出生人口质量。整合妇幼公共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项目运作模式,推动落实婚(孕)前检查、孕期产前筛查(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目标人群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婚前医学检查率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巩固在80%以上,产前筛查率达到90%以上,产前诊断率达到35%以上,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率巩固在98%以上,出生缺陷确诊病例治疗率达到80%以上,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3.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实现儿童发育偏离或发育异常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障儿童身心健康。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5‰以内,3岁以下儿童标准化发育监测筛查率达到75%以上。加大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力度。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基本健全,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幼儿园托班设置率、婴幼儿照护服务率逐年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婴幼儿健康管理率达到95%以上,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率达到80%以上。

专栏7  人口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镇(街道)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率达到80%以上。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每千人托位数达4.5以上。扎实推进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推动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指导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管理规范、模式可复制的示范单位,至少建成1个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机构。

优化生育政策。落实浙江省委废止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文件的决策部署精神,清理与现行生育政策不相符的政策,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出台鼓励按政策生育的配套制度,有效降低与生育、养育等相关的成本。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健全人口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内人口基础信息部门共享。

(六)高水平推进健康海盐建设

基本思路:以健康海盐建设为目标,推动以环境治理为中心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1.全面推进健康海盐建设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落实健康海盐建设政府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清单,强化政府和部门单位健康管理职能。围绕《健康海盐2030行动纲要》,开展健康教育干预与促进活动。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建设,加大城乡健康教育讲师团建设,健全健康教育资源库,设立健康教育信息平台,巩固完善健康教育阵地。扎实开展行业健康教育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继续加大控烟力度,积极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宣传,规范控烟标识体系,强化控烟执法检查。完善健康海盐督查考核推进机制,“十四五”期间在健康浙江考核中保持全市前列。

2.全力推进卫生创建工作。坚持“城乡联动、以城促乡、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的基础上,实施健康县城、健康村镇建设。开展卫生镇创建提质提标,实施创建全域化、质量精品化、监督常态化、手段智能化行动,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以“美丽乡村”“全域秀美”及新一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为抓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城乡居民大力开展以“爱国卫生月”活动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合力。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确保通过新一轮复审。力争到2025年,国家卫生镇创建实现满堂红,加快推进健康村镇建设。

3.深入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受益、谁出资”的工作原则,进一步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单位责任制,持续开展病媒生物孳生地治理,完善“三防”设施,科学有序消杀,确保国家卫生镇(县城)鼠、蚊、蝇、蟑螂密度均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B级标准。积极推进无蚊(蝇)村(社区)、病媒防制示范街、病媒防制示范社区建设。健全完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病媒生物防制综合监管,确保病媒生物防护设施合格率≥95%,孳生地治理率≥95%,重点行业与场所治理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专栏8   全民健康促进项目


健康海盐建设。开展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完善县级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加强健康素养与健康大数据的收集和利用研究。开展健康乡镇、健康村创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健康促进医院建设率达95%。推进健康教育向综合整体的健康促进转变,构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网络。打造健康科普传播矩阵,推出一批健康专栏,开发与运用健康教育传播平台和智慧健康干预工具,探索“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


四、“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20实际值

2025目标值

健康水平指标

1

人均预期寿命

83.14

83.30

2

婴儿死亡率

4.36

5以下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0

7以下

4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34.12

40

服务体系指标

5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2.87

4.25

6

每千人注册护士数

2.83

4.92

7

每千人床位数

4.91

6.73

8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

4.9

5

9

疾控机构标准化率

%

100%

10

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

***

4.5及以上

服务效能指标

11

基层中医药服务普及率

%

91.4

95

12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6.83

110以内

13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

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14

县域就诊率

%

90.16

90以上

保障水平指标

15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65

逐步提高

创新发展指标

16

省级卫生人才数

0

2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领导、组织协调作用,推动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的牵引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带动规划整体实施。

(二)强化有效投入

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等经费保障。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财政投入绩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完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稳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并维持在合理水平。

(三)严格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机制,制定年度执行计划,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举措、层层抓好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价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和定期评估,探索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第三方评估,分阶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完善重点医疗资源配置合规性审查制度,增强规划刚性。建立规划执行闭环管理机制,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引导力、执行力和约束力,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规划解读:海盐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作者: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