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 发布时间: 2021-11-18 11: 15
  • 信息来源: 县气象局
  • 浏览次数:
  • 打印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我县建设“一带三城”,实现“十大梦想”的重要时期,也是开启新时代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建设“气象强国”的重要机遇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海盐及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委办发〔2021〕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和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的意见》(浙政办发〔2020〕71号)、《浙江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嘉兴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海盐实际,紧紧围绕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编制本规划。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海盐县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海盐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以及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海盐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保障海盐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效益,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1.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实效。积极融入防汛防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建成标准化村(社区)68个,建成率56%。建成气象镇(街道)协理员、村(社区)信息员、部门联络员和重点单位联系人队伍210人。与应急管理等10多个部门建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协同机制。累计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83次,发布决策气象服务材料488期,为县委县政府组织防御“云雀”“利奇马”“黑格比”等13个影响台风提供决策气象服务。

2.气象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气象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生态建设、五水共治等重大战略实施。建成柑橘、水稻、芦荟等农田小气候站3套,建设优势农产品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点,加入省级特色农产品柑橘气象服务联盟,开展了葡萄和柑橘的气候品质认证。为39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向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等27个部门开展日常天气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围绕生态建设落实“清新空气”生态气象服务,与环保建立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和预警发布机制,面向世界互联网大会、G20等重大社会活动环境保障需求,开展精细化环境气象预报服务,适时参与全市人工增雨作业。大力发展“两微一抖”为代表的气象新媒体矩阵,与本地融媒体平台开展合作,扩大重要天气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积极推进气象科普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逐年上升。

3.气象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15套,全县现有区域自动气象站25套,其中六要素及以上站11套,站网间距缩小到4.6公里,实现各镇(街道)和其他重点区域自动气象站100%覆盖。建成清新空气(PM1、PM2.5、PM10、臭氧、负氧离子)监测系统,温度、湿度、地温(地表温度、5-20厘米地温)、草温、雨量、降水天气现象、风向风速、气压、蒸发、日照、能见度、雪深、天气现象智能观测(云量云状、地面凝结、电线结冰)等自动气象探测项目及配套通信传输设备。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81.5%,预警提前时效达91分钟,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缩小到65千米左右。开展智能网格订正预报业务,实现从站点预报向网格预报转变,网格预报水平分辨率5公里、预报时效10天。

4.气象社会管理效能明显提高。联合县住建、编办等12部门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明确和落实防雷安全监管相关责任,建立防雷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乡镇(街道)属地检查、职能部门联合抽查、上级部门督查”相结合的气象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气象安全工作纳入县委民主法制和社会治理改革专项任务。开展雷电防御安全综合治理,联合应急管理、文体旅游等部门每年对全县范围内易燃易爆场所和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开展防雷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率100%。融入“标准地”改革,推动省级以上平台区域雷击风险评估,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大对升放气球安全监管力度,杜绝责任事故发生。加强防雷检测市场监管,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和升放气球资质专项整顿,维护公共安全和市场秩序。

5.气象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整合海盐县防雷设施检测站、海盐县防雷中心、海盐县气象台,设立海盐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气象工作纳入县委“平安海盐”“美丽海盐”“乡村振兴”“五水共治”等考核。气象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气象人才科技水平再上台阶。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发展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十四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海盐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改革开放求突破、以产业创新求发展的关键时期。海盐气象事业发展必须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从更大的格局上谋划,在更高的基础上发展。

1.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海盐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为海盐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全国气象事业总体发展趋势对海盐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指导要求。在推进“气象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必将迎来重大变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向精密化、智能多源协同组网观测发展,气象预报预测向无缝隙、精准化发展,气象服务向精细化、智慧化、融入式发展。我们必须要紧扣气象事业发展脉搏,直面气象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和不适应等问题,深度破题,努力为“气象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3.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对海盐气象事业发展提出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新要求,建设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新部署,都对气象部门更好地发挥基础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要紧扣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风险预警、救援保障、风险防控和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为海盐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贡献气象力量。

4.海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气象提供优质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长三角的中心腹地、杭州湾的湾区前沿,海盐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重大机遇,地方党委政府提出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跨越式发展的使命感,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保持定力,科学研判,抓住机遇,主动求变,再创海盐发展新优势。气象事业的发展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海盐“三个示范”的嘱托,以更高的定位,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科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5.数字化改革为海盐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引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突破正在使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与气象工作的融合正日益紧密,由此带来气象服务理念、模式和技术方法的持续变革,正成为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必须要把握机遇,把数字化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气象数字化服务水平。

(三)“十四五”期间气象事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气象体制优势显著,业务基础雄厚,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具体表现在:

1.精准化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亟待提升。气象探测手段和先进地区比较有较大差距,多源数据综合分析应用还不足。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时效和党委政府的需求仍有差距。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尚待加强。

2.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决策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智慧化、信息化水平与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求仍有差距。多灾种早期预警体系在部门联动和社会公众响应等方面仍需深化。在新时代,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时的应急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

3.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与气象事业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人才队伍作用发挥还不充分,高层次人才依然缺乏,创新能力还不强。

4.气象事业发展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亟待破题。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党建业务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气象改革、社会治理和综合保障体制机制还需要与时俱进、更新优化。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牢固筑起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气象赋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决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治担当,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为海盐高质量发展勇当共同富裕示范样板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支撑,为“气象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事业发展最根本保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高水平建设气象现代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坚持人民至上,强化防线意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作用。坚持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贡献力。

3.坚持改革开放,强化先行意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勇立潮头、走在前列”的要求,担起政治责任,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发挥先发优势,增强先行意识,探索符合海盐实际、具有海盐特色的气象工作新路子,努力先行先试作示范。

4.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协调发展。强化大平台、大系统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切实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构建事业发展的大格局。贯彻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加强部门共享合作,促进“气象+”的融入式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服务保障水平更高、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高水平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气象科技创新活力再上新台阶。在浙江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省中作出贡献。气象服务保障更具成效,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灾种覆盖率达80%,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和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表1 海盐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指标

序号

目标

主要指标

2020年基值

2025年目标值

1

监测精密

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

4.6公里

4.3公里

2

X波段相控阵雷达

0部

1部

3

激光能见度雷达

0部

1部

4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8%

95%

5

气象信息化水平

85%

95%

6

预报

精准

网格预报水平空间分辨率

5公里

1公里

7

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

3小时(1天内);

6小时(2-3天内)

1小时(3天内)

8

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

30分钟以上

60分钟左右

9

影响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

65公里左右

50公里左右

10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86%

88%

11

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

89%

90%以上

12

服务精细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1%

92%以上

13

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灾种覆盖率

12%

80%

14

主导农业产业全链条数字化气象服务覆盖率

40%

100%

15

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成率

56%

80%

16

防雷安全智慧化监管水平

30%

80%

三、主要任务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责任落实。统筹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整合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与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融合发展,依托基层治理“四个平台”,深入推进“网格+气象”工作,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向村(社区)覆盖。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规范化监管和服务,针对教育、旅游、交通等敏感行业、重点领域,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依法落实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职责和义务。

2.提升气象灾害决策服务能力。开展暴雨、风雹、低温、干旱、高温、雷电、台风、雪灾等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和区划,加强普查成果应用,建立多灾种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健全重大灾害天气、重大社会活动、重大工程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机制,提升气象保障服务专业化、定制化和精细化水平。针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实现决策服务要素信息的自动监测、统计、分析,决策服务产品快速制作推送,灾害性天气智能提醒,提升决策服务信息化水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长三角一体化、军民融合、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气象关键技术攻关。

3.增强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能力。依托省市县一体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本地化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精准度、安全性和覆盖面。调动全媒体社会资源共建预警信息快速传播体系,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监控和管理,面向敏感地区、行业和特定人群探索基于通讯基站、5G等平台技术的精准靶向发布服务,空间分辨率精细到镇(街道)。共建共享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数据“资源池”,建立预警服务效益评价业务,提供预警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服务。依托“网格+气象”等基层体系,完善预警信息从气象台到网格“一键直达、随时处置、即时反馈”机制,实现各节点责任人的动态管理,推动落实“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

4.优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气象与应急管理、城市运行和生产活动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在数据共享、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强化气象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完善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成灾模型和致灾阈值指标库,建立联合会商和联合预警机制,提升多灾种灾害链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本地化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制定气象灾害分级防御服务规范,实现分类别、分等级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产品的智能化制作,并向敏感地区、行业、人群精准自动推送。

5.健全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体系。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气象科学普及活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阵地建设,以科普教育基地和宣传科普融媒体平台为载体,不断扩大气象科普受众面,有效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融入式发展,推进“社会+部门”气象科普场馆(或展区、展室、公园等)建设。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

(二)强化重大发展战略气象保障能力

1.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气象保障服务。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关键,围绕海盐打造嘉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金南翼,以及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强化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在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在海盐国家气象站开展太阳辐射、降水化学等观测项目建设,加强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开展滨海生态保护带气象监测及海洋生态环境气象风险评估,深化卫星数据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在农田等重点特色区域,开展代表性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能力建设,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深化气候生态品牌服务,研发与本地气候品牌契合度高的气候、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产品,深挖气候品牌附加值,助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深化重污染天气的部门联动、区域联合会商等预警机制,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生态修复养护型、农业抗旱型、林火预防型人影作业。

2.强化“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以海盐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城乡融合示范区,实现“乡村振兴梦”为载体,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构建与数字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拓展直通式智慧型农业气象服务,提供面向生产一线的农用天气预报和特色农作物的关键农事专项服务。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开展面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等园区建设的气象服务,开展面向农产品销售端的物流交通气象服务,提高乡村产业全链条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加强主要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影响预报、风险预估和农产品的气候品质评价等服务。持续强化气象在自然灾害巨灾保险与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技术支撑作用。围绕为农服务、乡村旅游、乡村治理领域打造气象服务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点。

3.提升城乡融合战略气象服务水平。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速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提档升级。立足于海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县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发展基于网格预报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体系,推进智能网格预报与气象服务大数据融合应用。加强新媒体气象服务,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推进5G应用。充实并优化社会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权威发布渠道气象信息全覆盖,助力海盐全面打造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

4.推进湾北新区大开发气象服务保障。通过现代观测手段和部门共享,强化海洋气象数据收集,提升海洋观测资料的加工应用能力,建立完善海上灾害性天气实况监测业务,完善海洋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机制、海上风险气象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杭州湾北岸海洋气象服务中心,提高重大交通项目气象监测服务能力,开展“海河联运”、临海旅游休闲精细化气象服务。

(三)提升智能智慧现代气象业务能力

1.构建智能综合观测系统。加密地面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实现四要素以上站点平均网格间距4.3公里。建设全天空状况(云量、云状)智能识别网和激光能见度雷达,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弥补中低层雷达探测盲区,高空风、水汽监测能力向杭州湾延伸。利用森林防火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等数据开展森林火险监测。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于共享视频数据开展天气现象识别。

2.提升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技术、分类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技术和短时临近客观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和业务应用,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时效。以国家级数值预报和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为核心,在全要素、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数据“一张网”中重点加强本地0-6小时(临近)天气要素、未来72小时(短期)灾害天气的客观订正方法研究应用。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预报技术流程,逐步实现基本气象要素以客观预报为主、短临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以主客观融合为辅的业务技术流程。

3.优化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基于从分钟到月的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数据库,发展自动智能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推进“天气罗盘”本地化并融入政务服务平台,提升个性化公共气象服务。将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融入“城市大脑”,实现气象信息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基层社区的精准服务。针对城市内涝、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形成场景式的智慧城市热点气象服务,为城市网络化、网格化管理注入气象智慧。服务“数字化改革”,加强“行业+气象”数字智能融合,发展敏感行业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形成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气象服务指标库、算法库、知识库,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研发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

(四)提高气象大数据服务应用能力

1.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应用共享体系。推进省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与本地业务系统对接,逐步构建“云+端”气象业务技术体制,促进观测、预报、服务、管理业务高效协同。开展已有业务系统云端改造,提升省级产品在县级的共享应用。加强多源监测资料融合实况数据分析应用。

2.融入多维智能气象数据服务框架。优化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处理的业务流程,应用“省级数据中心+市级备份中心+市县应用节点”的气象数据业务布局,提升处理效率。根据浙江省气象局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部署,优化县级信息网络架构,提升气象广域网络带宽,发展安全、可靠、泛在的气象高速网络。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实况分析业务、环境气象业务和模式释用业务等支撑需求,完善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

3.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体系。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技术和管理规范,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各环节的网络安全边界,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关键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云安全”技术,构建贯穿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应用等一体协同的气象大数据纵深防护体系,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建立气象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提升安全威胁感知与预警能力。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升安全威胁有效处置能力。

(五)优化现代气象治理能力与发展环境

1.推进气象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完善气象行政审批、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流程、制度。落实“数字化改革”部署,稳妥推进气象部门数字化改革。优化气象政务“网上办”“掌上办”。深化“证照分离”等改革,推行涉企经营资质证许可告知承诺制。推广“无证明”改革、气象资料自助查询服务。推行“防雷安全码”等管理方式,建立气象安全风险精准防控系统。深化重点领域气象改革与发展,完善事业健康发展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气象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气象执法能力,加强气象普法宣传。

2.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针对服务保障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和业务体制改革,改善台站自身功能性等需求,持续提升基层台站综合保障能力。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及附属用房的改造和利用,保障气象业务实施和业务人员的工作环境。根据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等调整,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完善台站功能布局。推进台站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建设,提高业务保障能力,推进智能台站、科普台站和文化台站建设。

3.加强“党建+业务”融合发展。通过健全“五机制”,实施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政治引领行动、思想领航行动、能力提升行动、党建业务品牌建设行动、党建业务部门合作联动行动、党旗飘扬业务一线行动等“六行动”,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建业务品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体现。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决守好“红色根脉”,开展“智慧党建”建设,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强化廉政建设和执纪监督。扎实推进“清廉海盐气象”和模范机关创建。

4.加强气象文化发展与建设。建成具有时代特征、部门特点、地域特色,满足气象发展需要,与气象现代化相适应的气象文化体系。打造气象文化阵地,形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气象科技协同创新活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部门文明创建水平。

四、重点工程

重点围绕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业务发展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十四五”期间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能力提升工程。

(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

着力推进监测预报预警精细化,升级完善地面自动气象站网,站网平均间距进一步缩小到4.3km,初步建成X波段天气雷达和激光能见度雷达,探索建立智能协同精细观测技术体系。加强X波段雷达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建设,提升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1.提升综合观测能力

1.1完善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新建六要素以上地面气象观测站点7个,气象观测站点平均间距达到4.3公里以下。升级改造现有自动气象站网,更新14个站点的数据采集器、通信模块和太阳能供电系统,增加气压、湿度等常规观测要素,并开展观测环境提升改造,全面提高站点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1个森林防火自动气象监测站,同时利用卫星遥感等数据开展森林火险监测。完善全天空仪、海雾等监测要素布局,新增全天空仪5套,激光能见度雷达1部。完善融创文旅城气象站监测要素,提升强对流天气应对能力,重点保障融创乐园安全运营。

1.2加强探空和协同组网能力建设。建设X波段雷达,弥补大气中低层雷达探测盲区,高空风、水汽监测能力向海区延伸40-80km。同时与风廓线雷达数据、地基GPS可降水数据、各类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等观测资料及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资料进行融合,应用自适应的对流性降水临近集合预报方法等,提升以雷暴、强对流为主的临近(0-6h)预报预警能力。

2.提升预报预测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产品体系,继续提升0-10天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特别是24小时预报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着力提高暴雨、强对流预报准确率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依托省市县一体化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应用系统,建立数据收集、质量控制、网格实况分析的业务流程,温度、降雨实况数据产品达到1km水平分辨率和10分钟时间分辨率。建立一体化、可视化的综合气象大数据实况业务监控系统,实现“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气象实况业务监控与分析,实现监控运维的自动化、智能化。

(二)重大战略气象保障建设工程

重点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和“湾北新区大开发”等战略规划实施,建立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针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应用,建立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增强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融入“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气象智慧服务能力。服务海盐打造嘉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金南翼,建立高速公路、内河航运、港口运输等交通专业气象服务体系。

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气象保障服务

1.1 建设生态气象监测站。在海盐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增加辐射观测、降水化学观测和温室气体观测。建设一套生态系统监测功能站,开展大气、土壤、碳水通量、植被、作物产量和稻田水环境等监测。

1.2 提高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应用嘉兴市局WRF-Chem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和排放因素各自对本地重污染天气形成的贡献,加大对重污染天气的气象保障。

1.3 加强生态及气候资源监测评估和开发利用。推进区域内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和评估能力建设,开展滨海生态保护带气象监测及生态环境气象风险评估。评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盐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提出适应性策略。深化卫星遥感数据在防灾减灾、生态监测评估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中的应用,综合应用多源卫星资料研究水生态遥感监测评估技术,开展气候影响评估。

1.4 发展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针对重污染天气等保障需求,建立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机制。升级1套智能化作业装备和人影作业指挥系统。

2.“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

2.1 优化农业气象监测网络。按照建立农业生产全链条气象服务业务需要,新建1个农业综合气象监测站、2套特色作物实景监测站、6套便携式农气观测装备。

2.2 建设气象服务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点。融入海盐数字“三农”建设,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应用场景,以优化面向本地主要农作物之一的水稻生育期全过程精细化服务产品、加强面向水稻种植大户的直通式分众化服务为两大重点,努力打造成为智慧气象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的示范点。基于农田小气候观测数据和智能网格预报数据,设计研发水稻全生育期监测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

2.3 提升气象服务“三农”数字化能力。依托融入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将农田小气候观测数据、网格预报精细化产品,接入“海盐气象”微信公众号或“浙农码”,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订制和分众服务功能。开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研究,发挥气象在自然灾害巨灾保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技术支撑作用。

2.4 推进“天气罗盘”等本地化应用。推进5G应用,依托省级“天气罗盘”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将本地化场景应用模块融入本地数字化政务网平台。

3.湾北新区大开发气象保障服务

3.1 提高重大项目气象监测服务能力。更新海岛自动站强风仪2套,加装海岛自动站北斗通信模块2套,建设风能资源监测设施1套,激光能见度雷达1部。建设新型遥感观测处理系统,利用风云四号、葵花8号等卫星,获取多源近海卫星观测数据,形成标准化海温、海雾、海风、海上降水等业务化产品。在通苏嘉甬高铁、沪平盐城际、浙北高等级航道等交通建设关键路段,建设3个交通气象观测站,完善各沿线监测要素布局,对能见度、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雨量、路面状况、视频等进行自动监测。建设交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加工平台和业务产品库,构建模块化多功能综合平台。

3.2 开展视频反演技术在交通服务领域应用。完善视频能见度反演技术在高速公路、港口、内河航运等领域应用,对现有系统进一步扩容。开展机器学习训练模型识别道路积雪、积冰等路面状况,开展基于热谱地图的连续路温反演技术研究,研发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在交通气象领域应用。

3.3 杭州湾北岸海洋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智慧临港物流、“海河联运”、临海文旅专业化气象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气象、海事、海洋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海上大风、降水、海雾和海浪精密预报。有效融入海上突发性事件应急体系和相关应急救助预案,探索精准发布海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打捞救助气象保障能力。以海盐智慧海港基地、浙北高等级航道、码头等临海物流项目为重点,发展智慧临港物流气象服务,推进“海河联运”精细化气象服务。以融创文旅城、开元森泊等临海文旅产业为重点,开展临海旅游休闲气象服务。

(三)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保障工程

围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推进需求和气候变化形势要求,继续加强强对流天气市县短临预警能力建设。开展灾害风险普查,建立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评估业务。强化气象信息化、科普等基础设施和基层体系建设,提升气象决策服务和面向公众服务能力。

1.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多源数据库,制作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谱,研发应用精细到乡镇的台风、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影响风险“五色图”。

2.提升强天气风险预警能力。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风险普查成果,研究局地暴雨、雷雨大风、严寒冰冻等强天气对城市运行安全以及相关敏感行业的影响,建立分类气象灾害案例库。加强气候异常背景下的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建立融合新一代雷达、卫星等观测大数据和数值预报,基于人机交互技术,具备数据分析、风险研判等多种功能的强天气风险预警系统。

3.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智能支撑能力。依托省市县业务一体化平台,梳理分析不同灾害天气对行业部门的不同影响、防御部署、防御重点和防御短板,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专家知识库。开展决策气象服务智能支撑能力建设,指挥生产、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大活动等快速形成精细化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水平。

4.提升预报预警一体化快速发布能力。依托省市县一体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市县一体的数字化、网格化、客观化、无缝隙、全要素的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产品数据集。加强新媒体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开展融媒体环境下预警信息智能推送,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高效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融合第五代移动通信(5G)、卫星实现预警信息精准发布技术,探索基站广播、北斗卫星、浙政钉平台等渠道智能推送技术的应用。

5.提升网络安全处置能力。提升本地网络安全隐患发现处置能力。优化市县网络结构,升级网络带宽,县级广域网带宽升级到100M。围绕全县气象防灾减灾支撑等需求,完善本地化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建设超融合集群和云桌面,实现计算机和服务器的虚拟化、集约化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6.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新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30个以上,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单位管理,建立常态化管理台账。优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提升气象灾害信息上下快速互通能力。

7.提升气象宣传科普能力。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完成2个及以上省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社会+部门”气象科普场馆(或展区、展室、公园等)建设。

8.完善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开展国家气象站升级改造和业务用房修缮。完成海盐县气象局防灾减灾大楼置换翻建修缮,完成业务平面建设,完善功能布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规划实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党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全面履行职责,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共识,协同推进规划实施。

(二)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与各相关部门、行业等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在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应急联动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形成更加开放的新发展格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科技人才水平和整体效用。

(三)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保障机制。紧跟改革步伐,积极推动气象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气象事业重点领域发展和重大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规划落地实施的各类关键要素的保障机制。

规划解读:海盐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海盐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海盐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解读



作者: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