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城镇以省级森林城镇为依托打造水韵于城 |
||
|
||
■撰文 朱洁 薛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海盐县于城镇是一座诗意的古埠小镇:它一城半湖,枕水而居,水云之间处处覆盖苍苍翠色;它阡陌纵横,田园清雅,是名副其实的“森林氧吧”。 绿化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也是推进现代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020年以来,于城镇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宜居城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 目前,该镇建成区绿地总面积44.6公顷,绿地率31.9%,林木覆盖率30.2%,公园绿地面积1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全镇绿化造林面积达14056亩。 依托水资源,打造水公园 现在的于城镇庄柴湖森林湿地公园,面积达千余亩,公园内栽植了香樟、榉树、罗汉松、水杉、柳树、红叶石楠等树种。 “2012年开始,流转土地兴建庄柴湖湿地公园。2018年,提升公园档次,对湿地公园其中孤岛部分进行改造,取名爱情岛,成为于城的休闲旅游之地,成功举办了海盐集体婚礼。”于城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陈婷说。 2020年以来,于城镇再次提升庄柴湖湿地公园,建设绿化长廊,环通整个孤岛,做到美化、绿化于一体,进一步提亮了爱情岛颜值。 于城“水韵”特色显著,该镇依靠辖区王家浜,新建公园式绿地——王家浜公园;基于老粮仓,新旧结合,改造三塘湾公园;借力海盐塘,打造滨河绿道。 据悉,整个滨河绿道长达2.5公里,铺设游步道,是于城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我们平常在绿道散步的时候,可以把保护森林、湿地和生态的知识讲给孩子听,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家住于城集镇的顾先生说。创建森林城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镇居民广泛参与。于城镇在绿道设置生态科普栏,让大家了解森林、湿地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提高人们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森林城镇建设。 于城镇通过大资金投入、大手笔造绿、大规模扩绿,目前初步形成“东有三塘湾公园,中有王家浜公园,西有庄柴湖湿地公园,滨河绿道贯通”的大公园格局。 提升村庄绿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2020年,鸳鸯村以小班绿化、通道绿化、四旁绿化的方法,有序推进“一村万树”创建工作。 该村通过提升村庄形象,种植香樟、银杏、红枫、柳树等2310棵,绿化总面积达38亩。同时,打造西井浜绿道,种植银杏、香樟、榉树、栾树、樱花等乔木2630棵。其中,西井浜位于新农村内,河道两侧种植绿化,修建步行道,方便居民饭后休闲娱乐。 于城镇在推进省级森林城镇创建过程中,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卫生镇创建、美丽家园建设、一村万树等工作,开展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土地复垦复绿、扩建防护林等绿化项目建设,提升生态环境,丰富美丽乡村旅游资源。 该镇先后对镇域嘉南公路、盐湖公路、枫桥路、海王路等县道和26条农村公路进行绿化提升、补植充实;经过土地征用,对境内主要河道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应绿尽绿;通过新建小公园、种植片林、新农村小区绿化、创建乡村游步道等等一系列措施,多方面增绿。 兴林富民,推进农民增收 江渭村的四季是色彩缤纷的四季。春天的垂柳是一种情窦初开,夏天的荷塘是一种热恋,秋天金黄的丰收是一种成熟,冬天的风霜是一种积蓄的力量。 多年来,苗木一直是江渭村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该村鼓励苗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苗木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景观苗木向盆景苗木转型,利用苗木合作社和大户的带动作用,培育各类花卉盆景,做强美丽苗木产业。同时利用淘宝、微信等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手工艺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于城镇培育苗木、花卉、水果采摘、乡村旅游等多业态的美丽经济,为全面提升美丽乡村特色品味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充分利用盐湖线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绿色观光产业,将其建成为设施条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景观绿化层次丰富的特色湿地公园。 目前,于城镇林业、水果类家庭农场已有十多家,包含葡萄、黄桃、梨等水果种类,通过建基地、做示范、定标准等措施,实现林兴民富。 森林城镇是对一个地方国土绿化美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于城镇着力提高全域绿化率与城镇品质,不断提升主干道、美丽湖泊、村庄建设,构建了“清雅田园、绿廊穿梭、绿树成荫”的城镇森林生态体系,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同时,于城镇举全镇之力,聚全民之智,逐渐形成了镇内“植绿意识浓,环保观念强”的争创氛围,和公园环绕、绿树成荫的良好成果。漫步如今的于城街头,花木葱茏,水网密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同走入一幅富有特色的江南诗意画卷。 接下来,于城镇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小镇水韵于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