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城乡共享现代生活 ——海盐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一体化


  • 发布时间: 2020- 05- 14 17: 29
  • 信息来源: 浙江日报
  • 浏览次数:
  • 打印

本报记者 王雨红 陈培华 县委报道组 范冰洁


哪里是城,何处是乡?初到海盐,许多人会有点迷茫。

不久前,首批18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发布,海盐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入选。作为浙江唯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县,海盐在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领域推进城乡均衡发展,明确11个方面38项改革任务,推出35个重点项目和70项量化考核指标,探索出一条公平均等、多元高效的改革新路。

连日来,记者蹲点海盐,进村入户,聆听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感受农民的诗意生活。

入得了城

也回得了村

春夏之交,海盐乡村生机盎然。

暮色四合,百步镇得胜村的灯光球场上准时响起音乐,72岁的闻秀泉惬意地散步,老伴则在一旁踩着节奏跳起欢快的舞步。几年前,他们的生活还不是这样。往年此时,夫妻俩正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村里都是窄小的砂石路,车子根本开不进去。

“做梦都想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闻秀泉的愿望,道出了海盐很多农民的心声。

海盐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朱永光介绍,解决农民城镇化问题,首先要保障农民权益,让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一样也享有出让、租赁和入股权,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其次是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从依赖农业转向工业、服务业主导,再通过公共服务向村级延伸,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保障和服务。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这‘三权’权属问题是制约农村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束缚。”朱永光说,2009年,海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解开了多年禁锢农村发展的“最粗一根绳索”。

原来在海盐,农村土地因为人口增减等原因,每年都会调整。确权颁证后,产权明晰,每家的土地固定了,户与户分得清清楚楚。集体资产也量化成股份,平均分配、股随人走,农民不用担心因身份转变而失去原有的财产。

经过多年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海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率、村集体股份制改革完成率达100%,农房确权率超80%,农民的生产、生活要素归属清晰、责权明确。“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了,但就业成了难题。”海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汤云峰说。

海盐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现,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另一大问题,就是缺乏技能,无法就业。鉴于此,海盐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提供城乡无差异、身份无差异的同等就业服务和培训服务,让他们既“入得了城”,也“回得了村”。2019年,海盐共培训1.3万余人,城乡总体就业率达95%以上。

年近六旬的陆雪芬就是培训受益人之一。匆匆吃过早饭,陆雪芬就去村里“上班”了。她上班的地点不是企业车间,而是自己创业开的小卖部。“不久前参加了个培训班,靠手艺赚钱,日子过得很舒心。”陆雪芬家住通元镇丰义村,前年,她得知村里开设了专门针对女性的免费创业指导培训课,毫不犹豫报了名。3个多月的培训,让陆雪芬成了做中式糕点的能手。在家人鼓励下,陆雪芬租了一间店面,旅游旺季一天最多能赚1000多元。

在海盐,50岁以上的农民在农村中占相当比例。相对年轻人来说,这部分人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对变成市民后的收入来源多有顾虑,对土地的依赖性也较强,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将成为农村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在镇、村专门组建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收‘5060’人员入社,合作社则将承接的劳务服务分派给社员,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需求,也缓解了部分企业季节性缺工难题。”汤云峰说。截至目前,海盐共有合作社19家。

蔡菊芳是百步镇得胜村劳务合作社的一员,该合作社共有社员110人,并已与县内多家合作社、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我们见到71岁的蔡菊芳时,她正熟练地给商标穿线。她说:“村里印刷产业发达,通过合作社我也找到了一份零工,空余时间在家就能做,一年可以赚5000元左右。”

农村学校

回流生多了

城乡融合,公共服务统筹一体是关键。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海盐曾经有近8万户农户分散居住在3953个自然村。土地低效利用、人员分散居住的状况,导致公共服务难以均衡、有效配置,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难点。

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目标,近年来,海盐持续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专门研究并出台了“小县大城平台整合”政策,集约土地,不仅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更有效促进了人口集聚。

眼下,海盐已基本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农民住房改善、农村环境美化、农业生产提升、城乡人口集聚”的多赢局面。

花园洋房鳞次栉比,河湖纵横百花争艳,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于城镇江渭村俨然是一个城市社区。“现在城里人来我们村打卡拍照成了时尚。”江渭村党总支书记翁国慧说,目前全村95%的农房近600农户现了集聚。

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海盐把3953个自然村规划为9个新市镇,引导农户逐步向城镇、社区集聚。目前,全县已有1.9万户农民搬进城乡一体新社区,共享品质生活。

“但各类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依旧不均衡。”海盐县发改局副局长倪晓荣说,“上学要去县城”、“看病要去大医院”等问题不断滋生。

2015年,海盐成为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唯一试点县。以此为契机,2017年,海盐制定发布《海盐县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确定了涵盖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等8个方面共117个服务项目,以及每个项目的具体服务对象、服务标准、牵头负责单位等内容。

结合实际需求,海盐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上述服务清单中推出35个重点项目服务标准。以公共教育均等化改革为例,海盐着力推进学校硬件配置和师资配备均衡,不断破解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并鼓励名校骨干教师、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缩小校间差距。

“现在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家长不再把孩子送进城里的好学校。”位于秦山街道的官堂小学校长朱剑旺说,近3年,有16名骨干教师从城区学校到官堂小学这所农村学校任教,通过“传帮带”和零距离观摩学习,官堂小学的老师们执教能力快速提高,县级名师及以上占比达43%。

卫生服务

建“15分钟圈”

在城乡之间得到均衡配置的,不止教育资源。

“看病不用来回折腾了,方便。”78岁的王和元在老伴的陪护下,正在家附近的武原卫生院安心养病。王和元家住望海街道北荡社区,患肝肿瘤已两年多,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只需定期住院康复治疗。但原来武原卫生院没有住院部,王和元只好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去县城医院。

“2018年我们增设放射科、肿瘤科、住院部等,新增床位100张。”武原卫生院院长潘群飞说,不仅医院硬件设备更新速度快,卫生院还成为海盐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

组建医共体后,城乡医疗资源、设备和人才资源实现深度共享,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张飞峰是海盐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2018年12月起定期到武原卫生院坐诊,并带着卫生院医生查房,手把手地教授。

“在这里做检查,县城大医院的医生也能帮助诊断。”老年康复科护士长金舒美告诉记者,县人民医院的放射会诊、心电会诊等七大中心,与武原卫生院共享。2019年,武原卫生院共收治住院病人600多人,比上年同期提升100%。

眼下,海盐已投入1.445亿元用于县、镇两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房面积、医疗设备均达省级标准,2019年基层就诊率达68.93%,基层出院人次同比增长30.79%,城乡“15分钟卫生服务圈”成为现实。

优质资源下沉,农民纷纷享受现代生活。采访当天,秦山街道村民张其珍和邻居杨善英结伴来到位于该街道的秦山社区“睦邻客厅”理发。“若腿脚不便,社工还能提供上门服务,真贴心。”张其珍告诉记者。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海盐委托桂之韵、乐龄等24家社工事务所参与村庄治理、活动策划、矛盾调解等。”海盐县民政局社工科科长王平凡说,以往光靠村干部,很难开展这么多活动,现在田间地头来了社工,村民变得“爱玩”了,脸上笑容也增添不少。

城乡一体化,村民享受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好。眼下在海盐,城乡道路交通体系和公共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公共自行车覆盖到镇(街道);老人养老有去处,每个村社区都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文化下派员和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全覆盖。

85后姑娘冯呈艺,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农村创业,在南北湖风景区经营了一家民宿。“现在农村生活跟城里一样方便,而且生态环境更好,为什么非要住城里?”冯呈艺说。


信息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