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标准名称 | 属性类别 | 所在行政区域 | 概 况 |
1 | 秦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秦山街道 | 秦山,又名秦驻山、秦望山、秦迳山。清《海盐县志》记载:“秦始皇东巡,曾登此山,以望东南,沿海长堤为秦始皇驰道。”秦山东、南、北三面临海,唯西面与陆地相连。山有五峰:百顶峰(高152米,山腰有龙潭)、出云峰(高172米,明代工建有法云寺,俗呼茅菴)、仙草峰(高135米,盛产兰花,名“秦兰”)、和凤顶(高154米,山岙有秦始皇庙,已圮)、火炉顶(86米)。1982年起秦山北侧双龙岗建有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厂;南侧、东侧分别为核电二期、三期工程。 |
2 | 白塔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秦山街道 | 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五“舆地考·山水”记载,“白塔山,<仇志>云,山上有白塔(白塔早已倒坍),因名。山下旧有港,通鲁浦。名曰白塔潭,海舟多从此入,后浦塞,舟皆归澉浦。”今白塔塔基(在二号山北山脚)和庙基(在一号山)尚依稀可见。白塔山有三个山峰,主峰一号山高48米,二号山高38米,三号山高39米。原是一座荒岛,1967年海塘公务所因海边筑分水坝用石之需,在岛上建屋采石,并建航标灯塔。 |
3 | 丰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秦山街道 | 山高102米,有东、西、北三个山峰,山多石,色红霞,故又名枫山。此山在我县历史上就享有采石之名。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五“舆地考·山水”记载,“山产石,色黄而坚,土人采为甃(zhòu)筑用,坑堑弥谷,望之故怪,其峻嶒(céng)焉。”在当地古代“文书”中,记有这样几句唱词“我家住在丰山头顶十八年,勤唱山歌勤种田,这两天呒啥生意经做,载得二十四块黄泥(即条石)来换铜钿。”因长年采石,现山已仅有采石坑,山体几已不存。 |
4 | 隐马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秦山街道 | 又名饮马山、石马山,高106米,旧传有马隐入山中,故名。山之阳有村落名文溪坞,有“小桃源”之称。山下有溪,为丰山港上源,北流入秦溪。清杨昆有《饮马山》诗云:近山拱揖若迎送,远山退缩如遁藏。海上环峰九十九,峰峰相接成低昂。初从细路历高岭,仄径上蹑愁颠僵。路穷水转山亦转,石马耸立排青苍。开辟何年拥毛鬣(liè),叱之不动非王良。昂首东向奋齿颊,似欲下饮清沧浪。瞿塘滟澦水出没,巨石万古危舟航。神人之鞭勿遽动,恐我石马越海扶桑。” |
5 | 高阳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古称南阳山,高251.6米,地处海盐、海宁两邑交界。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五“舆地考·山水”记载,“高阳山,<续图经>海盐西南诸山从海宁尖山自西过东迤逦而来,层峦叠嶂,高耸云表者,昔名南阳,今称高阳,实为诸山之祖。登道十二盘,结庵名云岫。由庵而上跻其巅为鹰窠顶,十月朔,观海中日月并出处。高阳之北为谭仙岭”。北与南木山、獐山、麂山相连,山上有老虎洞、鹰嘴石、蝉石等石景,还有明代抗倭砦堠遗址5处。山东麓为黄沙坞,南麓为仰天坞,一称吕滨坞(属海宁),有望夫石。 |
6 | 南木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山高148.9米,南与鹰窠顶相连,北以谭仙岭为界,与北木山对峙。山上有自然村,多泉水,有山农50多户,种植毛竹、茶叶、水果等,一年四季产笋,有“独松石”石景。1944年,新四军海北支队曾驻此,并在附近一带活动,现建有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纪念馆。山东侧有白云阁,临湖处有望湖亭。清吴颖辅《南木山登高》诗云:南木山连北木山,山间溪涧水潺潺,古来驿道谭仙岭,旧垒犹存锁往还。顶号鹰窠未见窠,遥看银杏树摩诃。停舆云岫山头寺,雪窦泉甘煮碧螺…。” |
7 | 北木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高155米,南以谭仙岭为界,与南木山对峙,北与邵湾山相连。山上有自然村,多泉水,有山农30多户,多陈姓,产茶最佳,并多古树。西与大成山相连,有“倒针石”石景。清吴文晖有《登木山绝顶赠陈山人即悦高》诗:“矮屋高于楼百尺,直从天畔作闲身。掉头似俗避生客,垢面不关蒙俗尘。短褐长镵( chán)堪送老,晨猿暮鹤久为邻。他时耆旧谁修传,纪载端应及此人。” |
8 | 葫芦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山有二峰,东北主峰高118米,西南次峰高65米,两峰相连,形似葫芦,故名。宋时,山在海中。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五“舆地考·山水”记载,“葫芦山,<常棠澉水志>四望绝,在海中如葫芦出没之状。潮生潮退,葫芦自若。”至明代,山体半在平地,如今已与陆地相连。山顶有明代葫芦山寨抗倭遗址。山麓澉墅村,有吴越国功臣朱行之墓。“葫芦叠翠”为澉川八景之一。 |
9 | 金粟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又名古杏山、古黄山、古衡山,高30米,位于澉浦镇茶院村,山北为古代澉浦通往海宁县袁花镇的水路要道。山上有秦皇剑池。三国·吴时康僧会来此建金粟山,为江南最早三大佛寺之一。吴越国时,武肃王钱镠赐号施茶院,今圯,仅剩石碑和碑亭。山东有三国·吴时的双梓墓。明王阳明有《留题金粟山》诗:“独上高峰纵远观,山云不动万松寒。飞崖溜碧雨初歇,古涧流红春欲阑。佛地潜移龙窟小,僧房高借鹤巢宽。飘然便觉离尘世,万里长空振羽翰。” |
10 | 泊橹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又名阁老山、拷栳山,山高129.6米。宋《澉水志》载:“泊橹山,在澉浦镇西三里,高冠诸山。舆地志云:始皇渡海,泊橹此山,因名。旧传昔海舟泊此山下,后沙涨接镇境。《澉水新志》称“山顶有磨刀石,俗称吴越镠习武艺曾磨刀于此。”清程煦元《泊橹山》诗云:“始皇泊橹气何豪,石上曾磨武肃刀。千古英雄皆过客,月明长照一峰高。” |
11 | 茶磨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高33.7米,位于沪杭公路北侧,山顶有裸石似磨盘而得名。宋《澉水志》载:茶磨山,在黄巢弄侧,周围山下有港,港外周围有城堑,旧传唐末黄巢伏名处。”明嘉靖兵科给事中许相卿曾隐居于此。山上至今留有“天南第一山”、“清修壮节”等摩崖石刻7处,为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山下有落星浜、落星庵(今废),“茶磨松风”为澉川八景之一。清朱裳《登天南第一山》诗云:“清风挹衿袂,岩石独跻攀。不道人世间,尚留此一山。竹声纷涧户,松色冷溪湾。忆昔弹琴客,应同今日闲。” |
12 | 金牛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又名二郎山、会骸山、观音山,俗呼南山,高159.7米。在山腰108米处有金牛洞。金牛洞下有皋苏二将军庙,俗呼金牛庵,是唐末黄巢大战官军之地,庵西有黄巢弄。唐人著作《吴地记》载:兄弟二人为追逐金牛的金粪去凿山,结果被山崩压死,为世人指出贪金的危害。故金牛山增加了二郎山、会骸山的别名。山顶有棋盘石,传说南极、北极两仙翁曾在此对弈,留下荷叶给孝子治病,后成为名医。棋盘石下有惠泉寺,建于宋南渡初。寺内供奉观音大士,故山又名观音山。 |
13 | 紫云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高193米,位于澉浦镇西,与海宁交界,有紫云、小紫云、萧家山、陈坟岭、狮子岩诸峰。山北有紫云村,又名紫云里,居民数百家。相传唐建中时(780-783),有女头生癞疮,出耕山下,有紫云辄覆之,事闻,诏入宫。至嘉禾北,一夕癞脱发生,长八尺,故山与村并受其名。村旁有乌龙井。明彭孙贻《紫云山》诗云:“万叠云山绕画垣,不知何处紫云村。平畴高下青林出,涧水东西白鸟翻。犊子晚归看海月,杏花春冷闭柴门。村深却喜无官长,晴雨桑麻可细论。” |
14 | 凤凰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位于澉浦城西1公里,因形似凤凰而得名。山有四峰:主峰高73.5米,为凤凰之身;东曰吴山,又名吴家山,高56.1米,为凤凰右翼;西曰窦家山,又名后山,高63.2米,为凤凰左翼;北曰月山,面临长河,高46米,为凤凰之头。山上多宋元古墓,现在最早的为宋淳熙六年(1179)的摩崖文,其次是元代的吴泽、吴禾墓和宣慰杨梓坟。山东麓徐匠村,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凤凰山下十姑娘”科学实验小组,出席全国群英会。凤凰山地理位置极佳,处于湖、海、镇三者之间,古时山上有凤岭亭,今又有澉浦大道从山下通过,交通更为方便。 |
15 | 长墙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又名长山、黄道山,位于澉浦镇东南海边,为澉浦镇的天然屏障,因山体狭长,似一堵高墙挡住海潮,故名。宋《澉水志》载:“长墙山,在镇东三里,高八十丈,周围十九里…。秦始皇东游登山望海,以其孤耸,遥望如堵墙,因名。”山有两峰,东峰名长山,高83.88米,西名黄道山,高73米。黄道山下古有龙眼潭,为澉浦满港的所在地,俗称黄道关。山上有民国年间建立的水文站和“东方大港”测量标志。新中国成立后,1978年开挖杭嘉湖出海排涝工程长山河,在黄道山下出海,在此筑有长山闸,形成“谷水朝宗”一景。 |
16 | 青山 | 自然地理实体 | 澉浦镇 | 高102.1米。明《续澉水志》载:“青山,镇之主山也,在城东,滨海,磅礴苍翠,又谓之龟山。”山上旧有峰堠,山麓有东晋志怪小说家干宝之父干莹墓、朱氏祖墓和吴真君(猛)祠,山下有吴越国功臣屠瓌智墓,山旁旧有东浦,今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