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海盐衬衫总厂的改革实践与启示


  • 发布时间: 2019- 01- 14 08: 39
  • 信息来源: 嘉兴日报海盐版
  • 浏览次数:
  • 打印

■范培华

海盐衬衫总厂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企业改革的一个样本。1980年,通过分配制度和劳保制度改革,率先打破职工吃“大锅饭”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做广告、打出去、请进来”的经营改革,获得迅速发展的先机。海盐衬衫总厂的改革实践,在1983年、1984年两次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并对全国城镇企业改革起到了示范推进作用。

一、改革实践

1978年12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企业开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放权让利。1980年,在步鑫生的主导下,海盐衬衫总厂提出了要“办全省第一流衬衫专业工厂”的目标,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开启了改革的序幕。

1.制度建设。1980年,海盐衬衫总厂提出“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办厂宗旨,修订《安全文明生产管理试行条例》《门卫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生产秩序作出明确规定,对按时上下班作出严格规定,并派专人检查,厂纪厂风得到极大好转。

2.打破分配“大锅饭”。1980年4月起,海盐衬衫总厂实行了“二定一保”的联产计酬制度,即“定个人生产定额、定车间月产定额,保质量标准”,树立了“少干就少得,多干会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一年多后,职工的出勤率达到了98%。

3.打破劳保“大锅饭”。1981年3月,海盐衬衫总厂出台《病事假管理试行条例》,对全国劳保规定的职工假期享受全国劳保待遇,对一般病假每天只发0.4元的补贴,但不补产,特殊情况可以适当补助,有效改变了“泡病号”现象。

4.从品牌到营销。1980年到1983年,海盐衬衫总厂相继创立了“双燕牌”衬衫、“三毛牌”儿童衬衫和“唐人牌”高级衬衫三个品牌,总结出一套“做广告、打出去、请进来”的营销模式,先后举办展销会、订货会18次,生产任务饱满,产品供不应求。

从1980年开始到1983年,海盐衬衫总厂实现了经营模式从计划安排向市场营销转变,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知名度快速提升,成为海盐县首家超千万元的企业。

二、经验和教训

海盐衬衫总厂1983年以前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从企业管理经营的角度,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是改革针对实际问题。当时海盐衬衫总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纪律涣散,职工吃大锅饭、吃劳保,计划体制条件下生产业务吃不饱、效益低。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全面建立了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并得到严格执行;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二定一保”和“实超实奖”的分配制度,打破了分配中的“大锅饭”;改革劳保制度,打破不劳而吃劳保的“大锅饭”;突破体制限制,找米下锅吃得饱,创立品牌积极营销吃得好。

二是改革的目的符合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通过扩大产能、占领市场、提高效益,来增加职工的收入和获得感。这既符合企业需要,也符合职工利益,得到了职工的支持。

三是实施改革有一个坚强的团队。厂长步鑫生敢想、敢做、敢为,极具进取精神,以他为中心,集结了一批骨干,积极谋划改革,强力执行改革。

1984年,海盐衬衫总厂在巅峰之时走向衰败,终因资不抵债,在1994年被兼并。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教训。

一是高估了改革的影响力。迅速形成的“步鑫生热”,并没有提升海盐衬衫总厂的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当城镇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竞争对手后来居上。

二是违背了改革初衷。改革之初提出的“质量第一”转向了“扩张第一”,在衬衫主业尚未做强之时,接连投资兴建印染车间和西装车间,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压垮了衬衫主业。

三是缺少顶层设计。改革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可以完成的。前期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厂长步鑫生的眼光、魄力和胆识。但是,在缺少更高层面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当改革团队内部矛盾扩大,最终导致系统性危机。

三、改革的启示

一是改革精神推进了全国城镇企业改革。对于1980年代体制、机制僵化的现实,看到的不止步鑫生一个,但大多数人不敢用行动去破除,既怕上级的压力,也怕基层的反对,对于市场与制度的不对称,只有眼睛向上观望,而不敢想办法去改变。步鑫生敢想、敢为,看到“大锅饭”阻碍生产,就用改革去打破,看到许多采购商在服装批发部拿不到产品,就想办法把他们直接引到厂里,既能卖出自己的产品,又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工厂不在大城市交通不便就租辆轿车接送,直接缩短企业与市场的距离。这种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为推动全国城镇企业改革起到了先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二是现代企业呼唤现代治理制度。海盐衬衫总厂的改革,大多立足于改进企业管理制度,从考勤制度到分配制度、劳保福利制度,一方面是打破了一系列老的不合理的制度,另一方面是建立起严格管理、奖勤罚懒的制度。这套制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激励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而当同样的制度因执行力下降等原因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企业也就失去了健康发展的保障。

三是企业的生命力哲学。单纯的规模扩张保证不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提升竞争力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开发的能力、质量保证的能力、市场占有的能力、发展谋略的能力,这一系列的能力都是做强的能力。因此,企业只有做强,才能做大。



信息来源: 嘉兴日报海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