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盐县以“八八战略”为引领,自觉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生态文化培养,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2017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5%,同比提升9.9个百分点,嘉兴第一;大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为嘉兴市最低浓度,同比下降15.8%。近日,在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推进会上,海盐县被同时授予2017年度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和2017年度“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区)“大禹鼎”。 一、坚持以转型升级为抓手,发展壮大绿色产业 一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大力实施“四换三名”,加快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股改技改转型升级及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产能淘汰,今年1-5月,整治“四无”企业3030家,实际关停1301家,淘汰落后产能64项、设备341台(套)。实施全面深化创新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科技强企、人才强企相关政策,启动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化中国核电城、科技城、中欧合作平台以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特色平台体系建设,北欧(丹麦)工业园区、欧洲(德国)工业园区、中法核电关联产业园3大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72亿元,入园企业82家,核电关联、装备制造、临港工业、节能环保、信息智能五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1-4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 61%和70%。海盐作为唯一的县级市被国家发改委授牌“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11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家、家庭农场59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1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0个、无公害农产品110个、绿色食品29个、有机农产品14个,严格控制区域生猪养殖总量,促进生猪养殖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逐步构建起县域范围大循环、产业链上下游中循环、家庭农场小循环的三级生态循环链,现有三羊现代农业、友邦生物肥料、吉能生物质燃料等18个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其中三羊公司“稻鳅共生立体循环”被选为2017年“全国稻田综合种养现场会”观摩点,向全国辐射推广。着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化种养殖,今年1-5月已推广有机肥0.32万吨,施用化肥减量25吨,农药减量5.78吨。 三是着力培育特色服务业。深入推进临港物流园、海盐科技城、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旅游业特色平台等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物流业、核电生产性服务业、影视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等服务业五大特色产业,实施旅游业发展“519”工程,以山水六旗项目、南北湖开发建设、“五味村”乡村休闲游及核电科技游为重点,推动海盐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今年一季度接待旅游总人数137.6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2%和19.57%。厚植文化底蕴,全县105个村(社区)实现市级生态村全覆盖,秦山街道永兴村文溪坞及白洋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荣获美丽浙江办及浙江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6年度全省“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称号。影视文化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南北湖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58余家影视企业入园。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4年的6.01:58.31:35.68调整到2017年的4.44:58.60:36.96。 二、坚持以改善环境为目标,狠抓环境污染整治 一是深入开展“五水共治”行动。实施剿灭劣Ⅴ水专项行动,建立各村(社区)剿灭劣Ⅴ类水体、“清三河”、“清三河防反弹”及“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作战图,把治水工作落实到村、点、人,2017年顺利剿灭全县154个劣Ⅴ类小微水体。2018年深化治水工作,开展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和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加强县经济开发区、百步工业园区、秦山工业园区、于城黄桥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完善雨污分流,全面推进污水入网企业“阳光排污口”设置;围绕有效整治入河排污口,精细化开展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做到“能分则分、难分必截”,推进33.7公里污水管网和城乡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排查暨2018年“护水斩污1号”专项执法行动,对千亩荡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进行地毯式排查,做到入户查看每个建筑、实地确认每个水塘、现场调查每个河道,并对排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制定整改方案,倒排计划,全力保护好饮用水源地水质。今年2月,千亩荡饮用水源地水质考核指标首次达到Ⅱ类水水质标准。 二是扎实推进“五气共治”行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认真落实能源“双控”每月通报和约谈制度,对全县9个镇(街道)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2017年县内综合能源消费量114.57 万吨标煤,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1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8 %。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整治,25家重点废气管控企业制定“一厂一策”整治提升方案,仅2017年投入整治资金超4亿元,今年沈荡镇8家造纸和废塑造粒企业废气整治工作加速推进。2018年初以来,海盐已陆续开展今冬明春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专项行动,对热电企业烟气超低排放稳定达标、工业锅炉、重点行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等工作开展专项督查,将22家VOCs“散乱污”排放企业列入2018年整治对象。邀请第三方技术单位对武原君原工业园区重点排放废气企业进行排查,制定整治方案,与此同时,制定海盐经济开发区中德工业园区大气环境质量整治工作方案。城乡大气面源污染方面,今年3月底顺利完成全部3545辆黄标车淘汰工作;县综合执法、环保、农经分片负责,加强重要节点秸秆禁烧督查;检查建筑工地150多个,提出扬尘防治问题300多条,4个工地因扬尘防治措施不落实被责令停工整改。 三是全面开展土壤污染整治。前移工业固废管理关口,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与环保设施“三同时”及项目验收各阶段加强业务指导,2017年以来对存在固废贮存场所不规范、试生产固废台账不齐全等情况的近10个项目不予通过项目验收并要求整改。出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补助政策,2015年以来对协同处置9.74万吨一般工业污泥的企业发放补助194.84万元;引导产生危废的企业自行处置和培育本土危废处置企业双管齐下,协和首信废酸自行利用、博仕达作物废农药母液焚烧、吉安集团脱墨废物厂内回用等项目已投入运行或完成建设;加快建设绿能环保项目,一期生活垃圾焚烧工程预计于2019年1月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开展“清废净土”、长江经济带固废专项检查、固废跨省转移利用处置情况检查等行动,行程2000多公里对2017年跨省转移的3767吨固废开展核查,2018年已对全县23件涉废案件进行查处。启动垃圾减量分类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农村行政村和城市小区覆盖率分别为100%和60%,已建成并运营垃圾处置点14个,日处理能力28.3吨,一季度实现垃圾减量8932.45吨,减量率32.6%。开展农业“两区”土壤环境监测监控,建立12个农田土壤污染常规监测点和10个综合监测点,全面摸清农业“两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索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报告制度。 三、坚持以提升生态意识为导向,构建全员大环保格局 一是提高履职意识,落实“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将污染物减排、水环境质量改善、环境污染事故等重要指标纳入“一票否决”考核项,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评优挂钩,促进“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的落实。同时,按照环境保护监管“属地管理、各负其责”的要求,把环保工作分解细化到镇(街道)、村(社区)和县直职能部门,形成以镇(街道)为主体,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环保、综合执法、公安等职能部门联动的执法模式,执法时间向“白+黑”“5+2”转变,实现24小时环境执法全覆盖。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制定印发《海盐县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协调保障工作方案》,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迎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县领导100%领办信访件。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外,县级领导干部积极领办任务,第一时间带队赶赴现场督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把做好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作为最突出、最紧要的任务之一,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制度。截至目前,中央信访件整改已完成90%。 二是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公众参与。健全环保联合会组织,定期招募环保志愿者并开展专题培训,目前环保志愿者队伍已达80人;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作用,邀请代表委员们现场监督指导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检查、“五水共治”工作专项监督等活动,为尽快补齐环境短板献计出力。2018年1-5月,先后组织市民代表参与环境状况白皮书发布会、生态创建典型经验座谈会、全县生态环境工作会议、美丽海盐我是行动者摄影培训、环境执法“双随机”抽查、环保“黑名单”企业摘帽核查、饮用水源专项检查、工业园区专项环境执法行动等环保工作12次72人次。搭建监督平台,畅通新媒体和传统举报渠道,健全领导接访、下访、包案等信访机制,建立健全环境舆情搜索、监控、快速调处、会商和回应机制。坚持“环保从娃娃抓起的宣教理念”,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与海盐县教育局开展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已累计成功创省级绿色学校18家、市级绿色学校19家、县级绿色学校15家。2017年海盐县公众满意度总得分为74.92分,名列嘉兴各县市区第二位。 三是健全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做好环境质量全公开,连续四年发布“海盐县环境状况白皮书”,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海盐县环境质量及环保工作。今年1-5月,海盐城市空气优良率89.4%,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两项数据排名继2017年后稳居嘉兴第一。在公交站点、公园、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定期公布水、气等环境质量,发挥《嘉兴日报》、嘉兴电视台、海盐门户网站、爱海盐等传统与现代媒体的影响力,主动邀请媒体参与环境执法行动及环境信息公开。做好“送上门”和“请进来”服务,积累环保生态工作领域典型人物、建设样本,将重要、典型信息报送至《中国环境报》、《今日环境》等国家、省媒体,扩大宣传影响力。2018年1-5月,嘉兴电视台、海盐电视台、海盐广播电台分别就生态县创建、环保税、蓝天保卫战、污染源普查等专题进行了宣传报道,《嘉兴日报海盐版》已编发稿件75篇。2018年海盐环保官方微博、微信分别推送136篇和102期,微信公众号21次上榜南方周报全国政务绿色公众号周榜。
信息来源:
县环保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