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晓君 通讯员 韩燕萍
本报讯 坐落于海盐县核电小镇核心区的核电科技馆外观像一颗镶嵌在地面上的“蓝宝石”,自去年9月19日投入使用以来,这个目前全球展示面积最大、展示内容最丰富的核电科技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开馆至今已接待约10万人次。核电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将着力打造为全国核能科普宣传基地、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核电科技馆的开馆运行,象征着海盐“核电游”迈入“2.0”时代,是核电与文化、旅游产业成功融合、做大做强的缩影。近年来,海盐大力实施接轨核电、发展核电关联产业战略,全力打造海盐核电小镇和秦山核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两大承载平台,核电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海盐服务业的一张“金名片”。
据统计,2017年海盐县核电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接近30亿元。依托核电产业,海盐正在建立完善全套核电服务产业链,培育发展核电运行管理、设计研发、检测检修、教育培训、金融支持以及后道监管和应急救援等专业化服务,延伸发展核电工业科技旅游,“立足海盐、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性核电服务格局已初步形成。
“内核”升级形成规模
1983年启动建设的海盐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是目前国内核电站堆型最丰富、国产化程度最高、机组投资比最具经济优势的核电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核电国产化创新基地、示范基地、人才基地、文化基地和科普基地。
2010年,海盐·中国核电城建设启动,旨在打造国内核电服务核心区,集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电服务业。随着海盐·中国核电城建设渐入佳境,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蓬勃发展,核电服务业更是成为海盐生产性服务业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浙江科路核工程服务有限公司是海盐核电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头羊”,2017年更是该公司急速发展的一年。在新增培训板块后,浙江科路成为以核电文档服务、工程管理服务、核电运维技术支持与培训为主要业务板块的龙头服务企业,实现了从单一的人力资源服务向多元化外包服务的模式转换,为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旗下的多个核电站提供项目服务。
浙江科路的成长生动地折射出海盐生产性服务业日趋壮大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立足秦山核电基地这一优势,海盐通过“内育外引”着力培育核电生产性服务业,引进了阿海珐(中国)核电服务有限公司、中核机械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秦山分部、中核检修有限公司海盐分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秦山分公司、海盐秦山淮电检修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外大型核电装备、科普、检维修等项目,集聚了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从事设备采购监督制造、设备安装、运行维护、设备检修、劳务派遣、人员培训等方面业务的核电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2016年,由海盐县首家生产性服务业集团公司——万纳神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发起成立海盐县生产性服务业联合会,目前已有78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会,涵盖了人力资源、工程管理、货物运输、金融等各个服务业行业,2017年联盟成员企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核电服务业发展好了,对GDP的贡献度并不低于核电装备制造业。更重要的是,随着这一块的技术提升和创新发展,将进一步激发核电制造产业的发展活力。”海盐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平台完善精准发力
好的平台能带来优质的项目,优质的项目又反过来促进平台不断升级。基于中国核电城的产业基础,海盐县牢牢立足于产业特色优势,理清发展思路,科学谋划产业平台的培育工作,重点打造了秦山核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核电小镇应运而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新引擎”。
作为首批省级特色小镇,海盐核电小镇面积3.305平方公里,规划有核电运行服务产业园、中法共建核能关联产业园和核电工业科技旅游区。“核电小镇的建设主要是引导要素资源向‘一区两园’集聚,实现核电服务业、核电装备制造业产值跨越式增长,推进核电、农庄、乡村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发展。”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去年9月,融核产业发展基金在海盐正式揭牌亮相,这是国内首支围绕核产业链做布局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标志着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进一步向金融等创新领域发展,也为海盐核电小镇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2015年至今,核电小镇已累计完成投资51.02亿元。小镇重点聚焦核电关联产业,突出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核电生产性服务业和核电工业科技旅游业。到2020年,小镇力争核电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
下一步,如何让核电服务业迸发出更大活力?海盐将出台县级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办法,重点扶持核电服务业集聚区,秦山核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将以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