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海盐
【嘉兴日报】海盐:敲开文化“传承之门”
发布时间:2017-04-18 00 : 00

  ■记者  丁 辉  孙 逊 陶 玮  本版照片由海盐县委宣传部提供

  走进海盐县澉浦镇东南端的澉南村,不时有阵阵海风穿村而过,让这个近海的村庄格外宜人。来到澉南村文化礼堂门口,最先让人驻足停留的,便是室外的村史村情廊、民俗民风廊等,这是了解这个村庄最直接的窗口。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海盐,农村文化礼堂,这个用于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传统文化、展示地方形象、丰富文体活动的场所正“遍地开花”。至2016年底,海盐县已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在最新公布的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评估数据中,海盐已连续三年跻身全省前十。

  一座文化礼堂,改变的是海盐乡村的气质颜值、百姓的文化休闲娱乐方式,传承的是乡村特色乡风乡情、传统文化记忆。在“变与不变”中,海盐的文化礼堂敲开了农村文化传承大门,给予了农村居民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给养,并成为农村居民的心灵栖息之所。

  “一堂一品”留住百姓乡愁

  澉南村靠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在澉浦镇澉南村的长墙山和葫芦山之间,有一个地方叫码头廊,那里就是古代对外通商口岸——澉浦码头,这里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港文化”。在澉南村文化礼堂内,不时有附近的村民前来参观,他们期望在这里,找回“海港文化”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一辈讲,以前我们家就在老海塘边,潮水一来甚至能没到屋脚下。”卢钟辉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他记忆中还留存着当时老码头的一些画面,“还记得新中国成立前,载满了牛、羊的船从余姚那边过来,在我们码头这停靠,当时热闹极了。”老人边参观边回忆,展示区展示的天后宫、长山河排涝工程、黄道关等,老人都能说上一二。他说这些文字、图片都太珍贵了。

  与澉浦镇澉南村一样,于城镇庄家村也根据本村的特色,将桑蚕文化“搬”进了本村的文化礼堂。在庄家村的文化礼堂里,有一个桑蚕展览室,里面有着浓浓的桑蚕文化气息,除了展示养蚕的蚕架、蚕匾、采桑用具以及蚕宝宝蜕变标本外,墙上悬挂着的宣传板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我们庄家村养蚕弄桑历史悠久,王家蚕室和西庄蚕室更是被列入海盐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庄家村有关负责人介绍称,“现在年纪轻的人都在企业上班,只有少数年纪大的农户在家养蚕,可以想象这些人不养蚕后,蚕桑文化会被慢慢遗忘的,所以为了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我们特地将桑蚕文化‘搬’进文化礼堂,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记者了解到,在建设文化礼堂时,海盐充分利用各村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历史,积极挖掘地域特色和乡贤文化,按照“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建设要求,打造特色展示馆,以特色展示馆为媒介,留住百姓的乡愁。

  海盐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提升文化礼堂的品位,海盐县还专门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本土专家学者等组成的指导小组,负责对各文化礼堂的展示设计进行专业指导。截至2016年底,海盐县已成功建成“渔文化”、“盐文化”、“油文化”、“药文化”等特色展示馆43个。

  特色文化活动滋养百姓生活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村民的精神家园。各村文化礼堂建成后,为村民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条件。现下,到文化礼堂里唱歌、跳舞、健身、看书读报、看演出、举办亲子活动等等,已经慢慢融入村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

  “一拜老师,教我读书;再拜老师,教我做人;三拜老师,永志不忘……”在元通街道青莲寺村文化礼堂内,每年都要举办多场“七岁开蒙礼”活动,只见幼儿们身着汉服,裹好发髻,这场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一颗尊师重教的种子。

  青莲寺村文化礼堂位于老村委会对面,2013年在青莲寺村大会堂的基础上维修改建,保留了原有的结构、饰物和文化符号,时代感浓厚,是村里的地标性建筑。除了配合学校完成“春泥计划”,青莲寺村文化礼堂里的活动还有很多。

  旅游小镇澉浦则始终坚持“一村一品”,结合各村村史村情,突出本土化、特色化建设,让每个文化礼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故事”。“十姑娘纪念馆”、黄沙坞橘文化馆、南北湖茶文化展示厅、“非遗民俗”灶头画……不同礼堂的不同特色活动生动地再现了该镇的民间文化底蕴。

  在各村文化礼堂,“文化走亲”、“一村一台戏”等文艺演出中,歌舞、小品、戏剧、器乐演奏十多个节目轮番上演,让村民大饱眼福;夜幕降临,“送电影下礼堂”活动随之而至,《杨勇战鲁西》、《林海雪原》等电影让村民直呼好看;平日里,大人孩子在“农家书屋”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沉醉其中。

  过去,很多村民晚饭后的活动就是打麻将、玩牌,或者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生活方式不太健康。如今,村里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完善,还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员,很多人加入了排舞队、合唱团,越聚越拢,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演员”和“明星”。

  在海盐,文化礼堂的设立不仅是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更成为展示各村特色文化的一个平台。很多村民为此感叹:“自从有了文化礼堂,村里的文化活动明显增多了,对自己的家乡也更多了一份了解和热爱。”

  夕阳西下,每家每户的院落里飘来了饭菜的香味。吃好晚饭,男女老少走出家门,来到村(社区)文化礼堂,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夜生活。这岁月光景,伴随着礼堂里传来的欢声笑语,缓缓流淌在时间的长河里…… 

  “变与不变”中提升乡村气质

  走在海盐大地上,只要深入文化礼堂,每个人的感触都会越来越深——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一批乡土文化被挖掘出来,一批现代文明被发扬光大;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乡村中日益迸发出朝气和活力,农民的视野、思想境界和乡村精神气质,也随之出现了质的提升。

  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活”在民间个人的记忆和口头传承中,穿起这些散落的珍珠,就是农民自我教育的教材,可弘扬正气,能凝聚人心。海盐是滚灯之乡,滚灯则是国家第一批非遗代表作名录扩展项目,这项艺术形式的背后有很深的风俗渊源。在沈荡横泾村文化礼堂,就时常有一支滚灯队在排练。

  “自从文化礼堂盖好后,村里喜欢文艺的人就有了新的施展舞台,打牌、搓麻将都没人了。我们排练的滚灯节目不仅在镇上演,还去县里演、市里演、省里演!”横泾村村民尉文良说道。记者了解到,该村排练的《滚灯一家亲》节目相继获得过2014年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艺展演金奖、2014年嘉兴农村文化礼堂文艺演出暨第八届嘉兴市乡村文化艺术周开幕式银奖等荣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文化礼堂中,农民不再是坐在台下的观众,他们登台就是主角,演的就是活着的农村传统和未来,就是生活的这方土地的血脉。海盐的农民变成了主体,从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变成了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在自我创造、自我展示中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乡村文化的自我生长。

  近日,20余名中老年文艺爱好者齐聚澉浦镇澉南村文化礼堂。几位长者陶醉着演绎了二胡,带动了现场的气氛;越剧爱好者们也伴随着乐器声即兴演唱起来,《孟丽君》、《红楼梦:我合不拢笑口将喜讯接》、《祥林嫂》等一个个经典选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据悉,这些文艺爱好者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他们中大多数是退休教师、老干部,出于对民乐的爱好走到了一起,并且经常参加活动。“以前活动受场地限制,谁家宽敞去谁家里,经常要走很远的路,有时要复印曲谱,还得特地去文印店打印,太不方便了。”一位老人赞叹道,“如今,文化礼堂建成之后,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不仅场地宽敞了,环境变好了,设备也齐全了,还专门给我们配备了乐器和打印机,想得真周到。”

  海盐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村民在文化礼堂享受到这份充实感的同时,也会更加眷恋脚下这块大地。有了这份眷恋,他们一定会为这块乡土释放出更多的潜能。“随着文化礼堂从单纯的文化活动场所向综合精神家园‘华丽转身’,文化礼堂里孕育的礼堂文化,必将凝聚起村庄的精气神,为我们重塑起崭新的乡村文化形态。”该负责人说。

  靓点纷呈

  

  

  

  百步镇得胜村文化礼堂

  得胜村文化礼堂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6年5月1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投入资金共300多万元。文化礼堂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逐渐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方式。

  位于一楼的礼堂设施齐全,有100多个座位,经常开展政策宣讲、培训辅导、民俗文化、礼仪等活动,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传播开来,生动诠释了文化礼堂作为农民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二楼排练厅是得胜村文体团队开展排练的主要场所,得胜村共有8支文体团队,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实行“月月赛”制度,到年底进行综合评比,得分靠前的团队被向上级推荐和选送,其中,得胜舞动风韵排舞队在2016年获得县四星级文艺团队称号。三楼则是“老村坊”展示厅,展示了乡村风貌和特色农业。

  一旁的文化公园由室外舞台、灯光篮球场、健身苑点、电影放映点和文化长廊等组成,“一村一品”、百场文艺下基层、送戏下村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在这里不断上演,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品质的文艺演出。

  为实现社会资源和文化礼堂的共建共享,2016年4月14日,得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经海盐县民政部门批准设立,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服务内容包括组织形势政策宣讲、提供科教卫服务、承接政府部门委托服务等。2016年,理事会承办了海盐县百场文艺下基层、县送戏进文化礼堂、百步镇送戏进村巡回演出等多项活动,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欢乐。

  

  通元镇滕泾村文化礼堂

  通元镇滕泾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注重挖掘村落的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民俗文化、道德文化等特色,打造了一座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礼堂。

  滕泾村文化礼堂是2016年投入使用的,由礼堂、文化讲堂、道德讲堂、文体综合活动室、乡村记忆展览室、农家书屋、广播室等组成。除文化礼堂的主体建筑外,滕泾村在文化礼堂周围配套建设了文化公园、文化长廊、灯光篮球场、室外舞台等设施。

  为了避免文化礼堂建设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滕泾村文化礼堂融入了当地重要文化元素,如灶头画、滚灯等。走进礼堂可以看到,一幅幅色调明快、笔法细腻、寓意美好的乡土画生动出现在灶壁上,错落有致,浓妆重彩,画上的内容都是通元镇最负盛名的灶头画艺人、省级非遗传承人赵祥松创作的。

  文化礼堂建成以来,滕泾村积极培育组建了排舞队、腰鼓队、太阳花舞蹈队等文艺团队和文化礼堂志愿者、老娘舅和谐睦邻队、向日葵暖心帮扶服务队,为村民们送上一道道精彩的文化大餐,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欣赏到一场场高品质的文艺演出。同时,建立道德评判团和文化礼堂宣讲团,深入农户宣讲形势政策,开展“立村规、晒村规”活动,培育良好的文明乡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