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424735265333K/2013-00007 | 成文日期: | 2013-02-18 |
文件编号: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
发布机构: | 县商务局 | 有效性: |
海盐县商务局2012年工作总结 |
||
|
||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商务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困难。海盐县商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保持平稳增长、加快转型步伐、强化发展保障、促进和谐稳定”的总体部署,以调结构促转型为主线,以开展“六个一批”工作为契机,扎实开展“转型升级推进年”、“有效投入攻坚年”、“服务能力建设年”、“城市特色营造年”活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要素资源持续紧缺等困难及挑战,齐心协力,创新办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商贸流通:1-12月,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2.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0%。其中:批发业3.44亿元,同比增长1.2%,零售业实现62.44亿元,同比增长16.5%;住宿业实现0.92亿元,同比增长24.9%,餐饮业实现9.51亿元,同比增长13.6%。1-12月,我县2家生猪屠宰企业屠宰生猪97.06万头,同比增长9.2%。 对外贸易: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县外贸进出口总值197501万美元,同比增长3.4%,完成县全年预期目标21.40亿美元的92.3%;其中出口151256万美元,同比增长0.4%,完成县全年预期目标16.88亿美元的89.6%;进口46245万美元,同比增长14.7%。 利用外资:1-12月新批15家企业,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37.7%,实际利用外资0.65亿美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48.3%。 县外内资:1-12月全县引进项目数60家,实到县外内资累计35.3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7.2%,同比增长11.7%,新增注册资金18.4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30.5%,同比增长5.6%。 浙商回归:1-12月外资浙商回归项目19个,实到资金5.2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78亿元的189.27%。 外经合作:1-12月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233万美元,完成市年度目标任务46.6%,境外企业带动出口7390万美元。外派劳务136同比减少39人,其中日本研修生108人,同比减少41人。 服务外包:1-12月我县新增有业务实绩企业1家,完成接包合同签约金额749.2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107.04%,同比增长23.59%;合同执行金额624.5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124.9%,同比增长3.14%,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85.88万美元,完成目标任务143.13%。 二、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商贸流通稳步发展。一是推进重点商贸项目建设。目前已开工和正在建设的重点商贸服务项目有海利文化创意园、海盐花卉家居城、海盐国际数码中心等项目。二是继续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抓扩大覆盖面和配送率,全县85个行政村村级连锁便利店全覆盖。龙头企业对加盟店的配送率均达到70%以上。三是强化流通领域两个安全监管。开展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和打击私屠滥宰、“瘦肉精”等专项行动。做好成品油、典当、酒类、蚕茧收烘等行业监管;积极开展商贸流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四是稳步推进甲醇汽油试点工作。成立了海盐县甲醇汽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细则,着力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对县城区范围3个甲醇汽油试点销售窗口开始开工建设。 (二)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在新材料、核电关联产业、新能源等项目上有突破,签约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了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世界最大单线年产1亿平方米新型节能环保建材项目以及总投资8.5亿元的中核建二二公司核岛钢结构模块项目和总投资2.5亿元的核电配管模块钢结构项目;签约了华润新能源公司的计划总投资4.41亿美元、注册资本1.5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以及由阜盛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5.58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的年产60000吨特种天然纤维生产项目。一是加大考核。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新办法注重实体经济的引进、注重资金的实际到位、注重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同时增加了浙商创业创新的考核,提高了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注册资金的考核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了招商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培训。组织各招商主体单位招商人员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海盐县招商引资专题研讨培训会”,邀请知名专家授课。组织学习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文件,及时了解我县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通过学习,拓展招商视野,提高招商引资业务水平。三是增强氛围。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增强招商氛围,今年以来由我局组织的专项招商会有9场,其中深圳4场,上海1场,海盐2场,国外2场(日本、丹麦),向近500人次国内外客商介绍了海盐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增强招商氛围,提升了海盐的知名度,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建立起了各地企业家和海盐之间的信息渠道。四是稳步推进丹麦(欧洲)工业园。作为我县外资特色园,我局落实四个人专职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依托丹佛斯的影响力和丹麦上海领事馆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商贸处的支持,以及自身积极与国内的丹麦企业接触,广交朋友,推动工业园的稳步发展。 (三)招商服务中心工作有序开展。4月5日批准成立海盐县招商服务中心,并于4月15日正式挂牌。招商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查、服务等职能,指导和协助各招商主体做好招商引资的各项服务工作。一是组建招商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县招商服务中心挂牌后,我局决定由分管招商副局长担任服务中心主任,目前中心工作人员共15名,其中英语6级以上3名,日语1名,建立了一支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招商引资队伍。同时,制定了招商职责与考核制度,明确各小组工作职责,对工作业绩进行考评,充分调动招商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开展重点招商,获取有效信息。服务中心派出三个招商部,分别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主要围绕LED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海洋经济、核电关联企业、浙商回归等开展招商工作。4月份以来走访符合我县产业的企业400家,接待来盐考察的投资商40多批次,目前在外蹲点获取有效项目信息共40多个。三是加强信息发布,定期编制快报。招商服务中心成立后,中心综合信息部及时编制快报76期,及时发布我县各招商主体的招商动态、重大项目签约以及有效项目信息等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四)开展招商选资 “211”百日攻坚活动。从8月上旬至12月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访母体、走协企、联浙商”百日攻坚招商选资活动。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一把手任组长的13个招商小组。集中一百天时间,重点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已来盐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服务业企业、核电关联企业、在外盐商,分别赴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开展敲门招商活动。以“三个一”机制推进工作,即坚持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强化“一把手”工程、完善“一票否决制”。在招商工作中做到三个“一”,即做好一份手册,建立目标企业库;做好一张图,将我县交通区位、产业发展平台、产业发展优势等图文展示给客商,制好一张表,将我县可供的土地区块、可推项目、空置厂房等要素资源介绍给客商。梳理一千家目标企业,由13个招商小组分组拜访,要求各招商小组完成至少60家目标企业的敲门招商任务,外出招商时间不少于35天,每日上报招商日志,包括项目信息、签约情况等,每月上报工作总结。13个招商小组外出招商共有2500多人次,走访企业880多家,接待企业480多次,获取招商信息380多条,有效项目信息130多条。经过四个多月的克难攻坚,百日攻坚期间共签约项目54个,总投资达160亿元,超额完成了总投资目标任务,其中外资项目10个,预计总投资5.6亿美元,内资项目44个,预计总投资125.5亿元。 (五)加强外资管理,促进资金尽快到位。对全县外资到位逐月进行分析,对重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做好外商资金到位工作。做好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通过各种方式督促企业按时参加年检,并组织工商、外汇、财政、税务等涉外部门开展网上年检工作和现场集中办公。在年检工作中严格把关,履行监管职能,对在年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帮助企业予以规范和完善。全县共有171家外资企业通过网上年检。 (六)积极开拓市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一是服务展会拓市场、抓订单。共组织100多家企业参加德国科隆五金展、香港春季电子展、中东迪拜五金展等国际性展会60多次,摊位400多个,组织29家紧固件企业抱团参加美国拉斯维加斯工业紧固件展,通过“集中参展、统一特装”的方式,规避无序的价格恶性竞争。组织67家次的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等,设摊位99个,成交4815万美元。二是加大出口名牌培育,力推转型升级。确定了中达联合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2012—2014年度省、市出口名牌重点培育企业。中达联合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省级出口名牌。依托海盐紧固件产业列入浙江省出口基地,加快推进标准件检测中心、标准件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三是创新营销方式。引导企业参加“嘉兴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广交会”“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服务企业在海外设立直销、分销点,使企业更好的了解国外市场,减少中间商环节,产品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已有100多家外贸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155家企业参加嘉兴电子商务平台,有多家企业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建立了直销店。根据省厅部署,组织30余家企业参加了“2012中国浙江商务周”活动,为企业拓展市场渠道,提升产品创意等方面拓宽了思路。 (七)优化企业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修订完善外贸政策。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出台了《加快推进海盐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企业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我县外贸企业拓市场、保订单、防风险起到了积极推动和保障作用。二是加快兑现各级贸奖励补助资金。及时兑现了2011年国家、省、县级外贸奖励补助资金。三是加强外贸运行监测,提升服务优环境。通过对全县18家重点外贸企业每月动态监测和5家重点产业损害预警监测,及时掌握企业订单、收汇风险、生产经营等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协调海关、商检、外管、国税、财政、信保等涉外部门,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推进贸易便利化。组织外贸企业参加了嘉兴市外贸融资拓市场对接交流会;组织4家重点企业参加省政府研究室来盐调研外贸出口情况;帮助企业了解咨询技术进口等审批手续。四是防范外贸风险,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全县82家企业单独参保,211家出口额200万美元以下小微企业纳入政府联保,投保额达51458万美元,同比增长44.1%,一般贸易渗透率达34.0%,比去年提高10.3个百分点,覆盖率达65.3%;获信保融资5443万美元,同比增长23.0%;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指导企业规避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指导嘉兴新悦标准件有限公司、浙江新东方紧固件有限公司参加今年的行政复审。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指导企业规避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指导嘉兴新悦标准件有限公司、浙江新东方紧固件有限公司参加今年的行政复审。 (八)加强指导服务,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随着世界经济的放缓,积极引导企业在危机中捕捉机遇,进一步加大“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完成了9家正常经营的境外投资企业2011年度联合年检工作;二是组织多家企业参加埃塞俄比亚(嘉兴)投资说明会、嘉兴市贸易融资对接交流会、印尼贸易旅游投资论坛会、浙洽会境外投资促进会、亚非地区投资贸易促进培训会、澳大利亚嘉兴投资贸易洽谈会、嘉兴跨国采购暨境外贸易展示中心对接会等境外投资促进活动。 (九)加快“异地园区”建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强调查研究。积极走访周边异地经济开展较好的兄弟县市,并深入企业听取意见建议,县人大、县政协也多次专题听取汇报,提出要求。完成了《海盐县发展异地经济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课题,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做好意向转移企业的调查摸底工作,多批次组织企业考察安徽泗县、河南省济源市,与济源市共同举办紧固件产业发展恳谈会,增强企业的信心,动员企业加快产业转移,推进转型升级。二是广泛考察,认真比选。由县相关领导带头,组织有关部门和镇区负责人,考察了中西部六个地区,为建立异地工业园选址。同时,接待泗县、济源、涪陵等地的多批次考察团、招商人员来我县考察,共商合作建设异地工业园区事宜。三是“泗县海盐”工业园成功签约。我县与安徽泗县共建工业园,工业园按照“飞地”模式运作,由两地共同开发、建设、招商、管理,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项目签约后,由两地相关部门组成“泗县海盐”工业园建设协调理事会和管委会,负责园区规划、招商引资和企业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我县单独组建安徽泗海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建设主体进行开发建设。“泗县海盐”工业园一期规划面积3000亩,总投资30亿元,目前已设立安徽泗海工业投资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