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寻找海盐的人文地标
假如在海盐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去那个大不大、小不小的绮园,在乱石树藤中穿梭,乐此不疲。
假如在海盐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去张元济图书馆,看看那些泛黄了的书还在不在,瞧瞧那些整天板着脸的管理员阿姨退休了没有。
假如在海盐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去元济高级中学,寻找那些曾经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的记忆,告诉我你曾经在这个“牢笼”里有过的欢笑和泪水。
……
海盐论坛、百度海盐吧、各种QQ群……一个“假如在海盐遇见你”的帖子,激起了海盐人对这块“大不大,小不小”的土地的各种情怀。老人开始回忆,年轻人开始想象,外来务工的新居民不断憧憬,外地的游子也不禁泛起思乡之情。绮园大饼、元济中学、三毛乐园……从今天起,本版将带着大家“走”遍海盐,回味这些只属于海盐的记忆。同时也欢迎读者打进本版热线13456229090,推荐你心中的海盐人文地标,告诉我们你和它们之间的故事。
■记者 王 燕
多次更换店铺位置,绮园大饼的店面依旧不大,只是生意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路过店门前,老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饼香。葱油、干菜、鲜肉……口味很简单,而1元至1.5元的价格让百姓觉得很便宜。16年来,绮园大饼就这样让海盐市民爱不释手。
排长队怕什么
只要能买到饼
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是买饼的高峰期,昨天记者赶去“凑热闹”的时候,小小的店面前已经排起了很长的队伍,而且还有人不断加入进来。芝麻、香葱和猪油经过烘烤之后散发出来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路过的时候闻到香味就忍不住想来买了,给家人也带几个回去。”队伍中间的张阿姨说,“排队肯定要排的,每天都这样的。因为好吃,买的人才那么多呀。”
买饼的人都不怕排队,而大家的需求量也不一样。有人为了买一个饼解馋排上半个小时的队,也有人一下就买二三十个带回家里或单位。记者注意到,尽管都想马上吃到饼,但大家都自觉排队,秩序良好。“这是多年来大家养成的好习惯了,排着队稍微等会儿就能轮到自己了。”还在队伍末端向前张望的李师傅说。【评:看来这饼不仅好吃,还能培养大家的好习惯。】
新老“粉丝”一大群
有些已是“铁杆”级
在买饼的人群中,不少都是老顾客,一句“老样子”就能让老板心领神会。“吃了很多年了,味道已经很熟悉了。”吃绮园大饼已有近十年历史的刘大伯告诉记者,他最喜欢葱油味的,7岁的小孙子喜欢的是鲜肉味的。因为几乎每天都来买,老板早就记住了他们的口味。【评:相信这样的顾客还有很多,老板和他们已经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新鲜出炉的时候趁热吃,一口咬下去还有汁水,满口留香。”来海盐没多久的章先生告诉记者,之前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买了一个绮园大饼,一吃就觉得和其他的大饼不一样,然后便成了绮园大饼的“铁杆粉丝”。
“上高中时,放学回家会来买大饼充饥。读大学时,只要放假回海盐就会和好朋友光顾饼店。现在我每次吃饼的时候都会想到读书时的情景。”在海盐某公司工作的小王说起绮园大饼一脸的“幸福”。【评:绮园大饼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它本身也被赋予了感情色彩。】
做大饼的夫妇
不会为了利润偷工减料
“假如在海盐遇见你,那么,我们一定要一起去排队买绮园大饼,看那对辛勤劳动十多年的夫妻。”就像帖子里说的,比香喷喷的大饼更让人动容的是这对做饼的夫妻。
老板姓童,1994年从丽水老家来到海盐,在向阳桥附近开了个大饼铺子,童师傅边摸索边改善大饼的味道。1995年,饼铺搬到了绮园路,口口相传,于是便有了“绮园大饼”的名字。2008年,他们把店铺搬到了海滨路上,也就是现在这个位置。
老板娘做饼,老板烘饼。扯面、包馅、放芝麻、擀成面饼……经过了十多年,每一道工序在他们手上都已经娴熟到极致了。“十多年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不会为了利润偷工减料。什么口味,多少个饼,只要告诉老板娘,她就记住了。饼一出炉,她就会分装好给顾客。”顾客们对老板的手艺、老板娘的记性都赞不绝口。
【评:只有这样,绮园大饼才会一直存在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它的美味。】【点评人:夏一峰】